最有钱儿的朝代_第三十二章 开科取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开科取士 (第2/2页)

休。不知道是吕蒙正的话鼓励了富弼使他积极向上还是富弼真的就是一个天才,反正最后富弼真的如吕蒙正所说的那样青史留名。吕蒙正善于辨识人才的水平就是这样的神奇。

    还是有关吕蒙正的事迹。有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宋太宗开始自夸:“五代的时候,生灵凋丧,周太祖从邺南归,官吏和百姓都遭到抢掠,于是地上有火灾出现,天上则彗星出现,老百姓看到这个情况都感到惊恐畏惧,当时认为天下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但是现在朕亲自总揽政事,天下万事大致得到治理,每当想到上天的赏赐,导致这样繁荣昌盛,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在乎人为。”一看就知道是太宗开始为自己脸上贴金了,但是在座的大臣纷纷鼓掌表示赞同之际,只见吕蒙正起身,离开座位走到太宗面前很有技巧的说道:“皇帝所在之处,百姓都到此聚集,所以繁盛至此。但是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之地,饥寒而死者很多很多,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让全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才是百姓的真正幸福啊。”吕蒙正说的太有水平了,一方面不否认宋太宗的功绩另一方面也说了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宋太宗听了这话,大为扫兴,但还不至于恼怒。试想,如果吕蒙正完全不看太宗的成就,只说存在的问题,结果会怎么样?吕蒙正说的是二方面的事实,当时的京城开封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样子,但是远离京城的其他地区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四川地区甚至爆发了农民起义,历经多年才得以解决。吕蒙正的直言虽然不动听但也没有处处和太宗反了来,如果吕蒙正像海瑞一样的直言估计对太宗的行为起到的是一个激怒的作用而不是正面的警示作用了。最终,太宗对吕蒙正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太宗认为“我的气量不如吕蒙正啊”。得明君如此评价,足矣。但这不更能反映太宗之贤吗?

    总的来说宋太宗即位以后,首榜科举就开始井喷式地扩招,而且这种趋势在以后的科举中没有丝毫减少人数的苗头。据统计,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16年间,太宗共举行科举考试8次,大概录取6692人,与太祖时期相比录取的人数扩大了十多倍。扩招好办,关键是都还得安排工作,所以太宗一朝,大宋王朝的行政官僚阶层基本是换了一次血,从此科举出身的文职人员成为了国家政权最庞大、最有实力的阶层。可以这样说,到太宗朝文人统治完全替代了五代时期的武人统治。文官统治的格局,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在各级官僚机构中慢慢确立,这表明一个文治时代真正到来了。太宗认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事情是选择人才,这个话完全正确,今天的世界各国基本采用了这一治理措施。太宗认为人君深居九重宫禁,怎么可能全部知晓各地的事情,所以必须派出官员实地了解并处理,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军人主要是军事处理,地方事项的处理还得是专业的官员才行。所以太宗继位后就表示,自己要在科举中广泛寻找人才。并且也清醒的认识到,科举之中找到的人才,不期望十个中举的人才中有五个是了不起的人才,但经过重重选择,能找到一二个真正的人才也就非常有利于国家的治理了。因为太宗自己从小喜欢读书,经过科举选出的人才,至少是读书人。因此扩大科举,做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现真正的人才,确实是一条可行之路。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太宗的这一措施,在大宋的整个统治时期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此后我们会更具体的进行说明。

    太宗时期扩大了进士的录取名额。宋太宗继位当皇帝是受到质疑的,历史有著名的“斧声烛影”的故事指的就是他。因此,宋太宗必须要收买人心,培植亲信,同时也要填补府州县等地方官的阙员,于是他采取了扩大取士名额的办法,大开仕进之门。唐代每榜录取进士一般为三十人左右,五代时期每榜进士一般只有十余名,开科四十七次平均录取为十四人。宋太祖时期开科十五次,每科也仅取十三人。宋太宗在其即位的次年,即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宋太宗还觉得录取的人数太少,他亲自调阅考生的试卷和档案,又增加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一百八十四人,这一科共计录取了五百人,这比宋太祖一朝录取四百五十五人的总数还多。不仅如此,宋太宗还赐宴开宝寺,并对这些及第者从优授官。面对这一改革,时任宰相、曾在宋太祖朝担任知贡举的薛居正颇有微词,认为这一榜录取的进士太多,对于新科进士的授官也太优厚了,是历代以来从未有过的。不过,宋太宗似乎并不在乎薛居正等人的不同意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夏,本来宋太宗之前曾下诏这一年停止举行科举考试,但他认为上一科遗才太多,这一年还要举行科考,于是下令去年各地已经获得解送资格的考生,在秋季到礼部集中考试。

    省试之后,九月初二,宋太宗在讲武殿亲自主持复试,录取了七十四名进士、八十二名诸科及第者。按照历来的惯例,省试和殿试都在春季,宋太宗这次临时下令开科,结果改在秋季考试和发榜。这一榜的状元是胡旦,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宋代“遗材奔竞”、以同年关系结党较典型的一榜。胡旦曾非常自豪地宣称:“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读书人应试,如果考不上状元,一个人做官,如果无法做到宰相,那都是白活了。胡旦这句话在太宗时期科举及第从优授官且升迁迅速的时代背景中并非空口白话,完全有实现的可能。用今天的一句话来形容太宗的举措,那就是:考,考,考,太宗的法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