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五十三章 落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五十三章 落幕 (第1/2页)

    南宋灭亡原因不是jianian臣当道,也不是金国蒙古,而是源于这三样东西!再次细读宋史发现,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经济、社会、文化都很强大,而且也不缺能臣良将,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人为此分析南宋灭亡的种种原因。有人说宋朝灭亡的原因是制度上缺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也有人说南宋灭亡是“汉jianian”和主和派太多,还有人把北宋以及南宋的灭亡归结于没有良马。但如果从另一角度看宋朝,你会发现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三样东西,有人调侃的说道。

    一是毛笔。毛笔是我们文化延续一种重要工具,一直到民国时我们还用毛笔写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工具。当然用毛笔能写出漂亮的书法,并能画出国画。有人说毛笔怎么成了南宋灭亡的另一种因素呢?因为宋朝很多皇帝喜爱书法绘画,这种发扬文化传统的爱好虽然值得称赞,但皇帝如果把这种爱好当成主业,没有了危机感,就会适得其反。比如宋朝第8任皇帝宋徽宗赵佶,从小就有艺术天才,不仅擅长绘画,而且还创造一种书法笔体“瘦金体”,他没事时就在皇宫画鸟画花,还自创了“院体”,后来被金国掳到金上京传授金人书画技艺了。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也酷爱书画,而且赵构最擅长真、行、草书,书法很有韵味,如果王羲之还活着也会自叹不如。赵构还写了一本书法书籍叫《翰墨志》,现在留下来的一幅草书《洛神赋》写的非常好,他却对失去半壁江山丝毫不发愁。这种上行下效的风气,必然使民间效仿,书画名人尽出,尚武精神却在流失。

    二是理学。宋朝的理学很发达,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哲学发展,各个流派百家齐放,甚至快要赶上春秋时代。当时北宋“理学三先生”,(石介、胡瑗、孙复),还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些人称得上宋朝理学的鼻祖。到了南宋,出了朱熹与陆九渊,还有司马光一大帮弟子,继续推动宋朝“理论”发展。不可否认这些理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但细细品味,与春秋时那些学派差了很多,因为这些所谓的理论家,没事时开个山门,筑个小院,吟诗作画,享受着田园般生活,神侃一通就创制了“理论”。当时北有契丹大辽和西夏虎视眈眈,后有崛起的金国蒙古,却没有一个研究宋朝形势与治国安邦之策,很多人崇拜这些没有危机感的“理论”家,不灭亡就怪了。

    三是舞蹈。在宋朝人们生育观还很先进,并不是重男轻女,而是重女轻男,很多人家都希望生个女儿,长大后学习吹拉弹唱舞。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姑娘嫁到“豪门”去当一个乐姬或舞姬。那时宋朝官员和一些豪门大族,如果家里不养几个乐姬或者舞姬,他们都不好意思出门。这种风气给宋朝带来了一种不好导向,靡靡之音充斥着整个国家,即使有心想收复失地的人,也会随波逐流。比如柳永的新派宋词虽然被一些人抵制,后来也成为一种流行时尚,这种风气必然导致国家不思进取,即使上来一个有心的皇帝,也一时半会扭转不了这种社会风气。解析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一个王朝灭亡并不是一朝一夕,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大宋亡于上述三样东西,当然是一种调侃的另类说法,这当然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看法。

    南宋的灭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有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综合所造成的。南宋作为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充满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却最终在13世纪后期亡于蒙元。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人的因素在任何时期都是第一位的。伟大领袖也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所以如果深究人的因素南宋覆亡中隐藏着一条很深的线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宋政权的灭亡是当时所谓的南北人矛盾,是南人和北人针对与金、蒙古和战政策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换句话说,特别是南宋相当程度上亡于南人北人的长期不和。两宋之交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大量百姓被迫辗转南迁,形成了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规模浩大的南下运动。据初步估计,12世纪初就有大约百万百姓南迁。整个南宋时期,有大量的北方人投奔南宋,既包括为躲避战乱和灾荒而来的流民,也包括北方义军和叛逃的官兵等,南宋一般称这些北方来的客人为“归正人”。

    这些人就相当于是沦陷区投奔解放区的有志青年,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早年就是归正人中的佼佼者。归正人:南宋军队不可或缺对归正人的安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安全稳定。南宋安置和利用归正人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将强壮者、义军和叛逃来的官兵编入南宋军队。这些归正人组成的军队被南宋称为北军。由于南下的北人大多来自河北、河南、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