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明月楼高休独倚 (第3/3页)
可是没想到还是在众位大臣之间给流传了开来。 “皇上,臣倒是认为,现在的辽国似乎像是与我们在要土地,不如说是他们想要增加岁赐罢了。”晏殊今早也终于说了一句话。“现在,就算是这辽国想问我们要土地,我们也不会给,只不过他们脸上也挂不住,现在想多要一些岁赐罢了。”
“晏相,和可见的?”吕夷简则是抛出一个疑问。 “现在表面上看着辽国最多可以拼凑出五十万左右的军队,但是战斗力早就江河日下,别说是与我们开战,就是与哪西夏的李元昊开战,我看辽国也不一定能够取胜。况且现在的辽国已经不是景德元年的辽国,现在的大宋也已经不是景德元年的大宋了。”晏殊说道。 “对了,皇上,现在西北此次战败的战报已经递了上来,韩琦弹劾自己的折子也和战报一起送了上来,皇上作何处置。”欧阳修问道。 “夏竦的奏折朕看过,他已经说了,这次战争的失利不怪韩琦,是朕一心想要出击的。但是现在他们毕竟是战争的指挥者,就这样吧,让他们三人削职留用,毕竟西北前线是他们三人比较了解的。”赵祯说罢,退朝。 在皇宫深院之中,一处别具一格的湖心亭中,赵祯与晏殊又坐在了一起。 “听说先生刚刚填了一首小词,让我颂与先生。”赵祯开口道,“燕子来时新社⑵,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陛下,这是臣数年之前填的。”晏殊说道。 “我说,先生是刚刚填了一首,可是并没有说要颂的是先生刚刚填的。”赵祯对着晏殊笑道。 “臣明白皇上的意思了。”晏殊笑道,可是内心却是十分的佩服赵祯作为君王的睿智。 两人继续在这一湖心亭当中,相谈饮茗。 另一边的西北大营之中的三人则是完全没有那一份的闲情雅致,现在的他们三人席地而坐,坐在帅帐之前,看着西北大营里的萧然景象,无疑应了范仲淹那首词中所写的一样:长烟落日孤城闭。 狄青则是在昨天晚上看着种世衡将种卫给火化了之后,回到自己的帐篷哭了一场。今天早晨就继续去训练兵士了,大营另一侧的种世衡也是一样,在早晨就将几个儿子叫了起来,和自己一样的训练兵士,而且他还经常教着几个儿子的兵书。现在几个儿子的兵书也是马马虎虎的懂得了不少。虽然还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和经验,但是假以时日,他们必定成为这天下耀眼的将星。 范仲淹,起身倒了帅帐之中继续处理着各种各样的公文。 这时留下的夏竦对着韩琦说道:“韩大人,这次任福将军的遗体就由你护送回京城吧,这是皇上的意思,这也是我的意见。你这次回去啊,要做的就是力争皇上全面封锁西夏的边境,而且还要说服皇上,联合辽国一起封锁西夏的边境。” 韩琦听得夏竦的话,点了点头。 范仲淹则是在帅帐之中听得夏竦的话,也在心里默默地认同。虽然二人经常针锋相对,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夏竦还是有着一定的能力的,虽然经常打压异己的做法令范仲淹心生抵触,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夏竦还是可以区分的。 不过在另一边的西夏皇宫之中的庆功宴还没有结束,一群君臣痛饮畅谈。李元昊看着自己的丰功伟绩,又一次给予了宋庭沉重的打击。让李元昊的心里很是舒服。毕竟没有绝对的胜利是建立在没有任何的伤亡的情况下面的。 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在李元昊立国之后,无法取得宋庭的承认,所以才发动战争。其发动战争的根本因素是因为李元昊看中了宋庭的关中之地。所以战争在此刻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立国四年以来,在宋庭的方向上,西夏始终未能进一步,其原因让李元昊也不知所措。在西北到现在,他已经歼灭了数万的宋军,按理来说,现在想要进军关中易如反掌,可是自己怎么也想不到,现在不仅不简单了,反而越来越困难了。 心中李元昊也酝酿起了下一次的进攻。 就这样,西北的精彩仍在无时无刻的上演着。 东京汴梁城外,眼看只剩下半天的路程就要到达东京汴梁了。包拯的钦差大队,也马上就要回到这东京了。虽然在前几天从身后送战报的官驿员遇上了自己,但是说到是八百里加急,什么西北大败之类的话语。自己也只是在心中有着些许的担心。 陆家庄是汴梁城外的一个村庄,说是村庄,其实这里的村民根本就没有种地,而是靠着其他的营生谋活的。这里有着一个布匹坊,号称是整个东京城外最大的布匹坊。这里有一个烧制瓷器的民窑,烧制出来成色,就连御用官窑的成色也可比拟。另外京城中的各种手工制品,也大多出自于这里。这里的夜市,可不比那东京汴梁差了丝毫。庄中的人有着三万之众,这样的规模,就连一些州县也是足足可以比拟的。 看着怀中的韩郴睡着正香,包拯此时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心情喜悦。在陆家庄稍作停留,看一看能否为这孩子买上一些玩具。虽然现在这孩子还不满一个月,才出生了二十余天,但是数日的赶路,已经令这小家伙疲惫不堪了。包拯于是让整个队伍在此停留了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