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_第一百三十一章 越看越搞不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一章 越看越搞不懂 (第3/3页)

  不过考虑到,牛奶要经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才能运送到大城市,利润被摊薄也正常。

    城里的一瓶牛奶,价格也就在一毛八分五。

    李卫军他们这次运过来的牛奶将近四百斤,一共是四十块钱出头。

    不过这钱是一个月一结算,现在不能马上到手。

    即便如此,李卫军和刘大勇这俩人也好不兴奋,心里默默算一笔账:一天四十,一个月就是一千二百块啊。

    就算扣掉一半的饲料钱,那还能剩六百块,两家均分,每家每月三百块!

    这一个月下来,就顶以前一年的收入啦,这哥俩当然是喜上眉梢。

    李卫军核对一下之后,就在账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转回身,望向一直看热闹的三弟,叫了一声:“国子!”

    李卫国当然知道二哥想表达什么,于是使劲点点头。

    自从李卫国承包水库之后,成了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当二哥的,虽然高兴,但是心里难免惭愧。

    这下好了,养奶牛也产生效益,而且还不低,李卫军也终于能挺直腰杆。

    卖完牛奶,李卫国要去县城,李卫军则开着四轮子回村。

    另外几个大队的送奶员,也爬上车斗,他们准备跟着去大馒头瞧瞧,人家那奶牛咋养得这么好呢?

    众人到了大馒头屯转了一圈,立刻被惊艳到了,瞧瞧人家这奶牛,熘光水滑的。

    然后他们就越瞧越纳闷:俺们那同样也喂这青储饲料,也没见奶牛这么上食啊?

    他们确实没喂精饲料,可是差别也不至于被拉开这么大呀。

    搞不懂,越看越搞不懂。

    这些人并不知道,在奶牛运回来之初,也不大喜欢吃青储饲料的。

    还是李卫国做了点手脚,奶牛才适应过来。

    等到后来,李卫国看到二哥承包了奶牛,就隔三差五的,给奶牛们饮点加料水,所以产奶量才会显着提升。

    这其中的秘密,外人当然瞧不明白了。

    李卫国坐进田大贵车里,车里还有高大林,他们先来到罐头厂,罐头厂也是今天上班,王军和张星两个人,正领着工人进行大扫除呢。

    一般第一天上班,都是搞卫生,主要是叫大伙都收收心。

    罐头厂去年第一批招工,一共招了九十多人,算上王军这伙人,也有百名职工,初具规模。

    其中一半是年轻人,素质都不错,最低也是初中学历。

    剩下的就是退休的老工人了,说是退休的,其实大多数也就四十多岁,都是为了叫子女早点接班。

    四十多岁,其实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有精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李卫国瞧瞧,这些工人的精神状态都不错,主要是罐头厂的待遇高,大伙心里都充满希望。

    看到田大贵,碰到的人都亲热地打招呼。怎么说呢,田大贵这个人,本来就是大老粗,更不会端架子啥的,所以在工人眼里,非常有亲和力。

    田大贵也乐呵呵地回应着,还能跟人家拉拉家常,问问过年的情况。

    这时候,迎面过来一个穿着一身劳动布工作服的中年人:“田经理,咱们厂子啥时候生产啊,这车间里的机器都闲着,你还月月给我们发工资,总得给我们找点正经活,也不能整天打扫卫生啊!”

    “老岳,甭着急,山上的野菜还得俩月呢,这俩月先把机器都摆弄熟了。”田大贵嘴里安慰着,还拍拍那人敦厚的肩膀。

    然后他又给李卫国介绍:“这是车间主任岳建国,这是俺老家人,算是最亲的吧,俺要认他干儿子,这小子还不干。”

    李卫国也笑着伸出手,他对这位岳建国的印象不错,这年头,像这种以厂为家的工人,值得尊敬。

    岳建国也打量一下李卫国,只见李卫国仪表堂堂,可不是那种没见识的农村娃,岳建国眼里也露出几分敬意。

    毕竟谁都知道田经理是外商,老有钱了,估计有的是人乐意给田老板当干儿子,这位都能经得起诱惑,可见真不是一般人。

    他并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位年轻人,才是罐头厂真正的幕后大老板。

    岳建国和李卫国握手之后,嘴里又说道:“我们这些工人都知道,田老板虽然是外商,但是实际上是自己人,光拿钱不干活这种事,实在心里有愧。”

    “而且,咱们这生产线组装上之后,大伙虽然都培训了,可是没实际上手,也担心到时候出问题,最好先练练手。”

    田大贵伸出巴掌,拍拍岳建国的肩膀:“老岳啊,没米做不了饭,没有原料,咱们也没法开工,俺也没法子,先等等吧。”

    李卫国听得倒是心里一动,他熟悉山林里面的情况,还真想起来一样比较适合的菌类,于是说道:“大贵叔,岳主任,我这里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成不成。”

    “国子你说的肯定成啊!”田大贵对李卫国太有信心了。

    岳建国也满眼渴望地望向李卫国,他也想听听,这个年轻人到底有多大本事。

    李卫国这才继续说道:“大贵叔,你记不记得了,咱们这边的林子里面,每年入冬和刚开春,都会长一种蘑孤。”

    田大贵卡巴几下眼睛,然后使劲一拍大腿:“对呀,国子你说的是冻蘑吧,俺咋把这茬给忘啦!”

    在他们这里,每年的十一月份,落头场雪之后,才会在杨树柳树这些阔叶木干枯的树桩根部,冒出来一种蘑孤,因为不怕冻,所以当地老百姓都叫冻蘑。

    其实就是野生的金针孤,色泽金黄,个头不算大,菌盖跟硬币那么大,油汪汪的,一簇一簇生长,发现就是一大堆。

    这种野生金针孤每年生长两季,一个是入冬,另外一个就是开春。

    山上的雪刚化,这蘑孤就能从冰雪中生长出来,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老尿性啦。

    今年雪大,估计再过几天,就到了这种野生金针孤的生长旺季,正好适合采摘。

    听了李卫国的提醒之后,田大贵也想起来了,不过他也不是任嘛不懂,在激动过后,又有了个疑问:“国子,岛国那边以前没见过这种菌类,不知道有没有人吃,万一咱们做出来,卖不出去,那不就砸手里了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