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政:我大秦永不断更_第二十一章 秦宫小课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秦宫小课堂 (第2/2页)

,太学类似于今天的中学、成均就类似于今天的大学。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周天子为了让诸侯们都能领会朝廷的旨意,他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书包括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这就是周天子针对贵族进行的识字教育。

    周天子要求贵族子弟除了会讲官方语言“雅言”外,还要会书写官方文字“大篆”,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发音时,各国的使者、读书人之间还能正常沟通的原因。

    所以即便眼前有小孩子失联,大家也能理解,这是去天帝学堂上学开蒙。

    过了一会,空中滚落个小孩子,正是成蟜,昏头晕脑地从地上坐起。

    “学会了吗?”赵正温和客气。

    “...”

    “看来是不会啊!”

    赵正哈哈大笑,“天帝告诉我,凡人欲学神通,先学语言,大家皆可学,书同文,文要简,语同音,音应美。”

    周朝的时候,当时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周天子在管理诸侯的时候便发现各个地区都在使用自家方言,朝廷的政令传达相当不方便,于是乎周天子便一边命官吏翻译四方的语言,一边要求贵族们以洛阳一带的话为官方语言,以此来消除各地的沟通隔阂。

    于是周天子就专门让人在学校开设了翻译这门课,还要求搞外交工作的官员每隔七年就去进行一下文化培训。

    《周礼·春官·大行人》记载:“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翻译一词,其中的“译”字最早就是指的翻译北方方言的翻译官。

    《礼记·王制》记载,翻译东方方言的翻译官叫“寄”,翻译南方方言的叫“象”,翻译西方语言叫“狄鞮”。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先秦时期诸侯之间能够正常交流,除了要归功于周天子开办的学校外,最应该致谢的人应该就是孔夫子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掀起了开私学的潮流,他把原本被贵族垄断的知识传播给民众,让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当孔子带火了私人教学之后,文化传播的途径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以前是只有有一定社会的人有资格进学校,现在是只要想学,那就有机会找到老师教。

    假设原来官办的学校同时只能教300个人的话,那么有了众多民间的老师后,文化的辐射人群可能就扩大到了几千人、上万人的规模。

    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们之间搭建起了一张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网络,各个诸侯国的文人们通过同一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无形的精神纽带,也为后来秦汉两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子楚拱着手小心问儿子:“何为大家?”

    “大家即天下为一家,所有人,还有动物...鸟兽也算。”

    赵正很累,往往一个词都得解释加注。

    “鸟兽亦可人言?”

    “可驯之,天帝眼里无贵贱,万事万物皆含至理,这天地之间,别有玄妙,我会时时与天帝讨教,再告诉你们。”

    “现在,请坐!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