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上红梅_第22章 箴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 箴言 (第1/2页)

    箴言

    自从认识刘娥,元侃心中的惆怅似乎也少了许多。这一日,正好到了十日一次的假期,就提前约好刘娥,让她大相国寺门前等候,自己带了张耆、王世忠,微服出了门。

    这大相国寺号称皇家寺院,端的是与众不同:别家的寺院大都建在人迹罕至之地,清幽肃穆;它却是建在热闹之处,繁花尽露;这天的人格外多,马车不能前行,元侃只好让王世忠看着,吩咐他中午不必等他们吃饭。

    刘娥本有些推辞,心想自己好歹也是有夫之妇,让人知道,终归难免说些闲话。架不住张耆言语诚恳,再说只是游玩,那公子又出手阔绰,关键是不为难自己,相比之下比唱小曲挣钱多了。何况,自己是外地人,哪有那么巧,就让本就没有几个的熟人碰上的?略一犹豫,便答应了。

    元侃跟随赵光义来过两次,知道些相国寺的历史,于是边走便告诉刘娥说:“此寺为何建在这闹市?寺里的方丈说,别家的远离世间叫小隐,他们这样叫大隐。有大隐隐于市之说。”

    刘娥想起小时随父母到寺院去,确实大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接了话说:“那就是说佛家也注重内心,只要心中有佛,哪里都可修行。不过,这样的地方更可看出人的定力如何!”

    元侃哈哈大笑,对着张耆说:“能有如此见地,非刘姑娘莫属!”

    “那是!”张耆还想再夸奖几句,猛然看到刘娥娇笑着假装打了元侃一下,顿时觉得自己多嘴不好,话到嘴边,赶紧闭口。

    大相国寺门口,原本是个空旷的场地,现在被各种小摊小贩占满,中间只留一条两米宽的过道,东侧有搭了木台子唱戏跳舞的,有放了张桌子卖文作画的,有支了木杆挂着香囊、画扇、玉佩的,还有的干脆撂个地摊摆些泥孩、布老虎等小儿玩具;西侧是卖乳酪、麦糕、豆团、白肠等各种荤、素小吃的。

    张耆看见慧明和尚晃着铮亮的秃头,灰色的袍子上围了一条黑黑的围裙,正挥舞着明晃晃的锅铲炒rou。这时候还不到正午,周围已经做坐了十几个男女在等着。

    这和尚诵经不行,却炒得一手好猪rou,色、香、味俱是拿捏得恰到好处,张耆带着浑家周氏来吃过两回,回到家好几天后她还念念不忘。

    靠着相国寺门口,支了个卦摊,两根竹竿挑了个横幅,白布黑字写的是“孙瞎子占卜”,有好几个人在排队。刘娥看了十分好奇,问张耆道:“这里好几个占卜,为何别处鲜有人去,他这里倒是排队?”

    张耆赶忙回答:“传言这孙瞎子预知常人未来事,没有不灵验的,大家就传开了。人出名了,坏毛病就有了,如今每天看够十人就收摊。也是,虽然看得人少,可收钱却是高得离谱,一人要百十个钱呢!”

    刘娥听了,心中一动,说:“我们不如也卜上一卦。”

    张耆知她心事,摇摇头说:“要论预测,还是寺里的智广和尚,对周易颇有研究,无论汴京城里富甲一方的商贾,还是当朝的官员,来找他的不在少数。不过,最少也要一两银子才拿得出手,据说看相倒是挺准。”

    半天没说话的元侃,一下来了兴趣:“就找他看上一看。”

    三个人进了庙门,里面也成了大卖场,一个临时搭建的大台子上,几个穿得花花绿绿的女子扭动着正在跳舞,横梁上挂着一行醒目的大字:“张家裁缝铺”。

    张耆看刘娥满脸疑问,就介绍说:“这张家裁缝铺在京城大有名气,据说开了数十年,有多家分铺,时常在人多时宣扬,生意自是十分兴旺。”

    元侃插了话说:“这个我倒是听王继忠说起,他家娘子也是在那里做的衣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