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9章 这稿子发了,我说的 (第1/2页)
1980我的文艺时代在文讲所的日子第239章这稿子发了,我说的圆脸中年意外的看了林为民一眼,没说话,将包里的稿子掏了出来。 看起来是新誊写的,林为民当了这么长时间的编辑,一眼便看出稿子的情况。 他打开院门,让圆脸中年进门,将车子在院子里停好。 “进屋坐一会儿,我给你看看稿子。” 他领着圆脸中年进了书房,用暖水瓶给他倒了杯热水,“我先看看稿子!” 林为民说完便坐在书桌前翻阅稿子。 被晾在那里的圆脸中年表情平静,带着几分好奇的神色打量着林为民的书房。 看到挂在墙上的那副李可染的《秋郊牧牛图》,他的眼中闪过几分欣喜。 他八岁时父亲就被打成了Y派,在学校里做什么都没资格,什么活动都不能参加,只能去琉璃厂翻翻古书,看看字画儿,这样的因缘际会造就了他在书画方面极强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趁着林为民看稿子的时候,他起身走到画前看了好一会儿,看过瘾了之后又跑到书架前。 他发现这里不仅有不少国内外的名著,连不少古籍都有。 这样的藏书量应该算对得起林为民这个作家的名头,他翻书的时候心里想着。 “喜欢的话就送你几本。” 身后突然传来声音,圆脸中年转过身,才发现林为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看完了稿子,正一脸饶有兴致的看向他。 他笑了笑,没说话。 林为民又问道:“我该怎么称呼你,叫钟阿诚,还是阿诚?” “朋友们都叫我阿诚。” 阿诚带来的稿子里有写到他自己的名字。 他是建国那年出生的人,细追究一下,可以算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 父亲是新中国第一篇影评《评》的执笔者钟殿榧,著名电影评论家,建国后曾在礼部主管电影。 有着这样的父亲按理说阿诚的人生应该一路顺遂才对,可惜他的幸福生活在小学毕业前便被打破了,浑浑噩噩的日子过到了中学以后,19岁他下了乡。 这一待就是十年,直到1979年才回城。 回城后,他先是忙着协助父亲整理出版著作,然后去燕京机场画过壁画,搞过画展,给作家要出版的画过插图。 再后来他谋得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一份差事,他没有学历,只能以工代干,任《世界图书》杂志美术编辑。 “伱这篇稿子……”林为民指着桌上的稿子。 一向无所畏惧的阿诚心中莫名其妙的生出了几分忐忑,就好像一个嫁人的新娘被摘了盖头,等待着夫君的采撷。 “写的非常精彩!” 林为民的高度评价让阿诚的心中松了口气。 “能聊聊这部的创作初衷吗?”林为民问道。 “为了稿费!”阿诚直言不讳。 林为民点点头,刚才在门口就能说出“上班没空去单位让自己看稿的这种话”,现在说自己写作是为了稿费自然不是什么稀奇事。 “那我们俩也算是有共同点,我写书也是为了稿费。”林为民笑着说道。 阿诚略显诧异的望向林为民,“我是无名小卒,这么说没问题。你现在这么有名了,还这么说不太好吧?” “那应该怎么说?” “为了文学?” 阿诚说了一句,两人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几句话就能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这不仅是林为民的本事,也是阿诚的本事。 他是个会聊天的人。 今天他是客人,聊的很多都是关于自己的经历。 他插队是在云南,那地方没什么好吃的,缺油少rou,蔬菜单调,但也有一个好处,大米饭管饱。 阿诚戏称自己这一身细皮嫩rou,有多半是云南的大米喂出来的。 阿诚说在云南的那些年锻炼了他讲故事的能力。他从小看书多,记忆力好,称得上是博闻强记,去云南插队的时候还特意背了一箱子书过去。 知青们白天干活,晚上聚他住的茅草房。点一盏煤油灯,一屋子人,烟头在昏暗的光线当中一亮一亮的,屋里烟雾缭绕。 靠着讲故事的本事,阿诚在知青群体当中混的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自得。 阿诚又说起了,在云南的时候收听“敌台”、看电影的那些经历,脸上浮现出追忆之色。 “记忆是会被美化的。”林为民说了一句。 阿诚恍然,“你说的没错。” 聊完了知青生活,又聊到了回城。 阿诚是79年回城的,当时他们那一拨没办法回城的知青聚在一起“闹了一波大的”才算是回了城。 “当时啊,真是看着什么都新鲜。连看到警察也能一阵死盯,这可是城市的标志啊!”阿诚说着自己先乐了起来。 “你这可太丢燕京人的气派了!”林为民调侃道。 阿诚挥挥手,“就那么一阵儿,现在也烦的不行。” “哈哈!” 回到燕京,阿城的业余时间主要花在看电影和给父亲打下手上。 他那会儿没工作,恰好父亲又需要出版著作,在他的协助下,父亲钟殿榧连续出版了《陆沉集》和《电影美学》两部著作。 给父亲打下手,没工资拿,能分润点稿费,但不多。 回了城就结婚的阿城需要钱,想谋求独立。 他是个能折腾的人,前几年燕京非常有名的星星美展,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