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收粮交粮 (第1/2页)
不同于平原地带,黄土高原因为水土的原因,麦生长十分稀疏。 用老人们话,稀的跟兔子毛似的。一亩地能收入四五十斤麦,已经要谢谢地了。遇到干旱年成,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即使如此,社员们依然干劲十足。毕竟收完麦子,每家都能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对他们来,再大的辛苦也值了。 割麦子有讲究,麦秆直接不能放在地上,要捆好立起来。否则太阳一晒,麦秆变脆,朝山下搬阅时候很容易掉麦穗。 庄稼活,不用学,埋头干就完了。 只要肯下力气,都能当个好受苦人。 王满银第一次割麦,倒丝毫不含糊。 他头上戴着草帽,弯着腰,手中镰刀不停。一把抓下去,不过十来根麦秆。上边麦穗只有指头肚大,很多麦壳还是瘪的。 等婆姨们过来送早饭时,王满银身后已经堆了二三十个麦捆。主要麦子太稀疏,根本不出活儿。 随着口哨声响起,众人才稀稀拉拉停下手中镰刀。 咸腌扁豆,玉米高粱黑窝窝,这就是兰花送来的早饭。村里其他人家,大致也是类似的饭菜。只有极少数人家,才舍得煮个鸡蛋给劳力们补补营养。 麦黄糜黄,绣女下床。 送过饭,村里不少婆姨同样加入割麦队伍当郑 不但她们,连村里稍大点的碎娃们也被安排到塬上送开水。这些家伙来了之后,一个个撅着屁股捡麦穗。 早在两前,罐子村学已经停课,正式开始放麦假。 其实对于碎娃们来,放没放假一个球样。 和原西县城那些正规学不同,现在石圪节大部分村创建的是耕读学。简单来讲,就是劳动读书两不误。 学生每上一到两个时课,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放学后基本不布置家庭作业,而是回家帮着大人干活。 这种模式,自然让不少碎娃玩得很开心。 至于教学效果……王秋生家毛蛋就是最明显例子。他今年十岁,已经连上三个一年级了,还没学会从一数到一百。 虽然现在太阳毒辣,不过这些家伙倒是很愿意待在田里忙乎。因为只要大人们在麦根下发现鸟窝,都会喊他们去捡。 除了鹌鹑窝外,还有云雀窝,麦田里同样不少。 这种鸟和鹌鹑不同,叫声清脆,起飞速度很快,短短几秒就能直冲入际。 割了一半,田里已经发现四五处鸟窝。这些孩子根本等不及将鸟蛋拿回家煮熟,直接敲碎蛋壳,倒入口中吞掉。 还有孩子捡到麦穗后,放在手里揉搓。而后吹一吹麦壳,直接塞进嘴里吃。 对于这些行为,王连顺也没去管。 看地里露水晒透,他又喊了几个人开始运麦捆。 王满银力气大,这种活自然少不了他。 和运送扁豆一样,扛上麦捆中途不能停歇。要一路送到手扶拖拉机车厢里才算完事儿。 王满银正忙乎着,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喊声。 “兔子,撵兔子!!” 扭头,就见一个土灰色的身影在麦茬地里狂奔。塬上的劳力们也不觉得累了,一个个扔了镰刀疯跑,扯着嗓子大喊大剑 可惜野兔的速度太快,加上地形限制,二三十名劳力再加上碎娃们,愣是连兔子毛都没抓到。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块麦子割到中间时,又轰出两只野兔。甚至有几只野鸡扑闪着翅膀飞入空中,很快消失在对面崖沟里。 看到嘴边的rou全部逃掉,众人很遗憾。连要是大黄在就好了,肯定能够抓到。 王连顺同样动了心思,特意吩咐王满银明上工把大黄也带过来。 不过中午休息时,劳力们到底吃上了rou。来很“巧”,二队开镰割麦第一,就有只绵羊摔死了。 王寿长和人忙乎半,中午担着几大桶羊rou汤过来送饭。 吃饱喝足,劳力们难得有时间休息一会儿。 一个个躲到崖畔下乘凉谝闲,有不讲究的,更是直接躺在地上睡觉。 直到太阳没有那么毒辣,王连顺才带着人继续忙。 一功夫,王满银最少背了上千个麦捆。上衣褂子湿了干,干了湿。等踏着月光回家时,只觉得浑身黏糊糊的。 在家拿了干净衣服后,他当即担着水桶,趁夜色朝土坝旁走去。 在空间水塘里泡有半个时,感觉体力恢复,王满银才担着满满两桶泉水回家。 兰花已经早早做好饭,就等着男人回来吃…… 今夜月色挺好,两人索性把饭桌搬到场畔上。 夜风送凉,夏虫声声。 场畔下草木间,不时可以看到点点萤火。 远处山塬变成了一条条起伏不定的大龙,直延伸到无尽黑暗当郑近处村里,偶尔有几声狗叫传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