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士_第三百五十一章 朱棣的态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朱棣的态度 (第2/2页)

br>    此刻,朱棣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这封信是落在了他手上。

    但凡这信上的内容流传出去一点,大明很有可能会被群起而攻之。

    郑和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应道:“万岁,臣与靖海侯接触不多,但靖海侯的亲卫和字迹臣还是能认出来的,这封信确实是靖海侯手下的亲卫亲自交给微臣的,而信上的谋划,也确实是出自靖海侯之手。”

    朱棣眉头皱起:“陈堪这是要将我大明逼向绝路啊。”

    下谁不知道太祖爷在位时曾定下十五个不征之国。

    朱棣更是没想到,陈堪竟然会将主意打到这些国家身上。

    沉吟片刻后,朱棣屏蔽了大殿之中所有侍候的宫女太监,随后一脸正色的看着郑和问道:“郑和,你觉得陈子的谋划如何?”

    郑和看着朱棣,脸上略微有些迟疑。

    朱棣道:“无妨,你直言就是。”

    郑和一时间有些搞不懂朱棣的想法,要朱棣同意吧,他又在批判陈堪的谋划阴毒,不同意吧,又在这里问自己的意见。

    沉默片刻,郑和决定实话实。

    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汇,郑和缓缓的道:“万岁爷,臣以为,靖海侯的谋划固然阴毒,但对我大明却有切实的好处。

    自前宋开海以来,我中原王朝商税税收的大头便是海贸,若是能将南洋,乃至半岛都纳入我大明的领土,我大明的财富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郑和选的切入点成功引得朱棣点头附和。

    而郑和看见朱棣的样子,心中便有底了。

    顿了顿便继续道:“且臣以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我中原故土,我大明承认前元为中原正统,那便有收复故土之责,从大义上来,我大明不缺道义。”

    朱棣继续点头,内心深处,他便是倾向于陈堪的谋划的,否则也不会问郑和的想法了。

    他本来就得位不正,更需要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

    而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比开疆拓土更能体现文治武功的了。

    不然他也不会要朱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平定安南之乱。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明周边的国家大多数都被太祖爷列为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没办法直接对他们出手。

    但这个问题,在陈堪的谋划下也迎刃而解,让其他国家动手,大明再打着复仇的旗号将这些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听完郑和的想法,朱棣沉思片刻,忽然问道:“以你手中现在的船只,能组建一支多大规模的船队?”

    郑和拱手道:“回万岁爷,目前臣手中的宝船福船护卫舰一共有一百三十多艘,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舰队不成问题。”

    “一万人吗?”

    朱棣扶着眉心,作沉思之态。

    随后拍板道:“一万人,作为先遣部队倒是足够了,过万元正,你便领着船队先出海一次,正好制作宝船的材料也见底了,银行的银库也快到了捉襟见肘之时。”

    郑和一愣,问道:“万岁爷可是需要臣下先去一趟倭国?”

    朱棣摇摇头:“不必,陈堪那子在北京,连南洋都在他的谋划之中,没道理辽东和倭国能逃得过他的谋划,朕要你先走一趟南洋,将南洋的局势打探清楚,顺便将航道开辟出来。”

    朱棣完这些,整个人忽然长呼一口气,随后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海贸被人把持得太久了,没道理他们吃rou,朕只能喝汤。”

    闻言,郑和忍不住一阵沉默,他当然知道朱棣的是哪些人,但朝廷有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所以这几年来,朝廷只能看着那些人吃得满嘴流油却没有任何办法。

    “臣必不负陛下所望。”

    郑和朝朱棣拱拱手,心里面有些沉重。

    他常年领兵,自然知道要去开辟一个新领域有多难,但他没有选择。

    朱棣将信件还给郑和,淡淡的道:“既然陈堪选择你作为执行对象,朕能做的,便是给你一道便宜行事的旨意,大明,不能卷入其郑”

    “臣明白轻重,还请万岁爷放心。”

    完,郑和施施然退出大殿,独留朱棣一个人在大殿里沉思。

    忽然,朱棣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在一筐奏折里翻找起来。

    找了半,朱棣皱眉道:“杨士奇,人呢?”

    听见朱棣的召唤,杨士奇赶忙跑进殿:“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问道:“北京来的奏折可有留档?”

    “回陛下,自然是有的,陛下可是要看靖海侯的折子?”

    杨士奇有些懵,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北京那边能让陛下上心的唯有靖海侯一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