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八章 援兵 (第2/3页)
陈堪的船队已经逼近了海峡东岸的喇叭口,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任何时刻,陈堪都必须要做好战斗的准备。 而他和宋青定好的分兵之策,也在船队靠近狮子国海疆之时,开始悄然进行。 ...... ...... 与此同时,印度洋东岸,一处靠近苏门答腊国的荒岛之上,郑和刚刚进行完日常巡营的工作。 正准备回到藤条编织的屋子里睡个午觉的时候。 副将王恩忽然一改常态,满脸兴奋的冲进了郑和的屋子。 “哈哈哈哈,将军,好消息,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 王恩一阵大笑,竟连上下尊卑也不顾了,一屁股坐在了郑和的藤桌之上。 郑和眉头微蹙,指着一旁的藤椅道:“什么好消息让你连仪态都不顾了,坐下来!” 被郑和训斥了一句,王恩也不恼,老老实实的坐回藤椅上,一脸兴奋道:“将军,援兵,援兵到了。” “援兵?” 郑和一愣,忍不住皱眉道:“什么援兵,在哪呢?” 他现在有理由怀疑王恩失心疯了,他说有援兵那是缓兵之计。 南洋距离大明本土如此遥远,他可不信陛下会为了他这么点人派出大军远征南洋。 陛下的性子他知道,那是和太祖爷一样的刻薄寡恩。 一支船队,弃了就弃了,反正陛下身边的能人数不胜数,随时都能再组建一支船队。 王恩却像是完全没看见郑和皱起的眉头一样,手舞足蹈道:“就是援兵啊,不过他们得待会儿才到,麾下儿郎巡视海域的时候,他们距离大岛还有三十海里呢,但末将在得知消息之后,却是一刻也不敢耽搁,这不第一时间就来告诉您这个好消息嘛。” “嗯?” 郑和惊疑了一声:“真的有援兵?” “当然是真的,末将哪能骗您。” 王恩兴奋了一阵子,忽然拉起郑和就要带他出门:“将军,咱们去看看是哪位将军来援了,不远万里前来驰援,这可是大恩啊,可不能怠慢了人家。” 此言一出,郑和看王恩的眼神顿时怪异起来。 心想这王恩什么时候也知道讲礼貌了。 但是想了想,他还是没有挣脱王恩的手,而是跟着他一路来到了大岛上临时搭建出来的码头上。 因为郑和也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援兵来了,来的又是哪位大将军。 而两人站在码头上驻足的样子,也吸引了无数士卒的目光。 于是,两人身后聚集的士卒也越来越多。 只是这些士卒早已不复大明精锐之名。 铠甲之上锈迹斑斑,手中兵刃也已被海风腐朽,腰间悬挂的三眼火铳更是沦为了烧火棍。 船上的大炮若非每日都有人以桐油擦拭,只怕也早就被海风腐蚀得用不了了。 士卒们的精神状态也算不得好,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沧桑之态,胡子长得与胸口齐平。 怎么看,都像是一群老弱病残。 倒也正常,这是一支三年未曾得到任何补给的孤军。 前面一年只在南洋停留的时候还算好。 但后面两年他们都在远洋航行,最近半年多更是被困在海峡之外动弹不得。 重重高压之下,若非郑和能力手腕强硬,只怕将士早就哗变了。 这支军队现在还能维持战力,甚至每日还能抽出半个时辰进行cao练,可以说全靠郑和强大的个人魅力。 士卒们默默的聚集在郑和身后,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郑和与王恩两位大将军在等什么。 很快,一艘小舟便从平静的海面上冒头。 但看船的制式,却只是一艘渔船。 看清了小船的全貌之后,郑和顿时大失所望,他还以为来的是朝廷大军呢。 结果就是这么一小艘渔船? 但王恩却很兴奋,小船还未靠岸便忍不住挥手大喊道:“这里,这里!” 郑和在心里叹了口气,也不好出言制止。 毕竟,王恩,还有王恩麾下的这些将士都已经压抑得太久了。 在海外游离三年多,被两国封锁在大海之上进退不得,他们心里面只剩下一股回家的气在撑着,他实在是不好折了他们的希望。 很快,小渔船在两艘护卫舰的带领下登录了。 船上跳下来两名胡子拉碴与渔民无异的大汉。 两个大汉在围观的人群之中扫视了一圈,精准的定位到了面黑,但无须的郑和。 然后单膝下跪:“参见大将军,吾等乃是靖海侯陈堪麾下先锋,奉命前来与大将军联络,这是印信,还请大将军检验...” “陈堪?” 郑和听见了熟悉的名字,忍不住有些愣神。 将士们却是忍不住欢呼起来。 “是陈堪,靖海侯陈堪,” “援兵来了,是援兵来了!” “咱们有救了!” “靖海侯来救咱们啦~” “陛下没有忘记我们,陛下没有忘记我们!” 将士们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心神临近崩溃的将士更是喜极而泣。 郑和呆愣当场,只觉得是自己的耳朵出现了错觉。 援兵,竟然真的有援兵,还是靖海侯陈堪亲自率领的援兵。 陛下没有放弃他们,陛下竟然真的没有放弃他们。 见状,跪在两个大汉对视一眼,再度对着郑和恭声道:“还请大将军检验!” 郑和顿时如梦初醒,颤颤巍巍的接过印信。 在看清起落款和印信的制式之时,忽然转头对着身后的士卒们大喝道:“将士们,援兵,靖海侯的援兵来了,咱们可以回家了。” 似乎是回家两个字触动了所有人的神经,顷刻之间,整个海滩之上回荡起震耳欲聋的回家之声。 郑和迅速拆开信件,在看清字迹之后,顿时忍不住眼眶一阵酸涩。 陈堪的字迹,他再熟悉不过了。 而看清信上的内容之后,郑和更是忍不住激动到落泪。 原来,大明没有忘记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