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50章分兵应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0章分兵应对 (第2/3页)

是肃声道:“既然几位都已有了决心,那孤针对此战,便直接下令了。

    王后、寒虎。”

    听到念自己名字,蓝彩儿与寒虎出列应道:“妾身在。”

    陆渊道:“苏、宋两国贼子,侵我南疆,进犯零陵。此二贼有十万之众,声势浩大,谢宁、苏玄歌之辈,也非易与之人。

    若不遏之,零陵不守,南疆不宁。

    今以王后为岭南防御使,寒虎为防御副使,拨你们禁军六万,以及零陵附近五府,府县兵一万听从调动。

    务必要主敌于国门之外,将两国之军拦于岭南,不使其入洞庭一步。”

    苏宋两国如今联合的兵马,规模大概在十万之中,其中先天宗师有两国之君,计二人。

    现在陆渊让蓝彩儿、寒虎二人领军,拨调七万兵马,凭借防守之力,足以抵御两国联军了。

    有他们在,苏宋两国想打进洞庭,只能是痴心妄想。

    蓝彩儿当初也是造反起家,领过大军的。

    水平有多高不好说,但基本的常识也是有的。

    因此听到陆渊安排之后,她立刻明白其中优势,于是自信道:“有寒虎将军相助,以及七万兵马,确定能挡岭南之贼,护我楚国南疆。”

    寒虎也道:“臣必辅左王后,为大王守好南疆。”

    陆渊见两人士气不错,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又道:“除了你们这一路兵马外,孤还传讯给了黔中防御史寒良,令其率黔中之兵四万,出青石道,从侧后方进攻郁林郡,直抵苏国腹心。

    此外剑川、赤黎、昆海三国,孤也令他们在西南集兵,由昆海南下,攻打苏国之通海郡。

    此两路兵马,数目虽然不多,但苏国后方同样空虚。

    每路数万兵,足以将其搅个天翻地覆,甚至直插核心,袭取玉林城了。

    王后在南疆和苏宋两国交战,可自行与寒良和三国联军联系,孤会令他们听从王后之命,配合行事。

    期间若有战机,王后可自行决断,不必特意请示于我。

    南疆之事,孤尽付于王后了。”

    陆渊看着蓝彩儿,郑重嘱咐。

    此次大战,楚国要面对四个对手,期间还要防备周国以及西南诸夷的异动,甚至连不接壤的梁国,也得注意对方动向。

    这诸多方面,诸多事物,陆渊也没办法全部兼顾。

    所以必要的放权,就已成了必然。

    征讨南海国那一路,足有十六万兵马,还有自己的分身青云子,以及久经战阵的枭雄李雄辅助。

    有此二人在,足以应对南海国与宁国派的援军了,不必多担心。

    而另外的苏宋两国联军,陆渊仔细思考之下,还是选择交给自己的王后蓝彩儿。

    从经验上,蓝彩儿怎么说也是统帅过十几万苗人大军的,别管结果怎么样,这份履历就胜过许多人。

    从实力上,蓝彩儿是先天宗师,而且是十几年过去,已经脱离了新人行列,属于资深宗师。先天境界内,实力算是不错的了。

    从身份上,作为一国之母,陆渊正妻,他也有这个资格统御陆渊以下诸人,让他们老老实实听命。

    有这三点在,如今国内还能调动的人选,没有谁比她,更合适的了。

    而且出了蓝彩儿直属的兵马之外,陆渊也还给她配备了黔中郡,以及西南三附属国的兵马。

    黔中郡除去陆渊刚刚说的四万禁军外,地方还有三万的郡府县兵。

    剑川、昆海、赤黎三国,除去被陆渊抽调出来的兵马外,剩下也还有十余万兵马。

    有这两路兵马相助,蓝彩儿统领的南疆大军,规模能达到几近三十万众,其中先天宗师更有五人之多。

    如此实力,别说拦住苏宋两国,不让他们打进洞庭了。

    就是直接消灭这两国,都是大有机会。

    事实上,陆渊也是如此安排的。

    所以才会让蓝彩儿自己抓住时机,有机会的话,直接就攻灭这两国,先解决一路敌人。

    当然,如果苏宋两国抵御顽强,急切间拿不下来,这也没什么关系。

    毕竟这两国合兵,光是常备兵马便有二十万人,再增发些民夫,轻松就能达到四五十万人。

    再有苏玄歌与谢宁两位老牌宗师,他们一心死守的话,也没那么容易解决。

    对这些陆渊也有着预料。

    所以如果蓝彩儿这路难以达成目标的话,最后也有青云子那一路兜底。

    青云子乃是陆渊分身,实力相当于先天第二境的宗师,并且还是此境宗师中,极其擅长杀伐的那一类。

    有这个分身在,再加上李雄相助,陆渊可不觉得宁国派去岭南的上官明,会是他们的对手。

    因此青云子击败宁国与南海国的联军,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等他解决了南海国,自可挥师向西,前往援助蓝彩儿。

    届时两面夹击,苏玄歌之辈,自然必败无疑。

    同样的道理。

    蓝彩儿若是能顺利解决苏宋两国,也能率兵向东,援助青云子。

    总之,不管两边哪处战场先取得胜利,都能奠定楚国对岭南战局的优势,进而取得对四国战争的全局优势。

    岭南之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