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叔侄夜话 (第3/3页)
今日。
知遇之恩,不能不报。 我之祖父,你之曾祖父,上一任武安侯白梦阳,世食越禄,深受萧氏之恩。 所以祖父一身,都为大越南征北战,内除祸乱,外拒强敌,到其身死,都是越臣,无有背主之举。 今日我杀身成仁,为国效忠,以报陛下龙恩,便是效彷先祖,无愧于心。” 说到此处,白义安顿了顿,然后盯着白景洛,语气柔和了些,但分量更重的说道:“我受了沉氏之恩,才能成先天,所以不得不以死回报。 但景洛你不同。 你有今日,全靠我白氏之力,是家族推举你到如今地位,与宁国无关。 你不必学我,向对你没有什么恩情的沉氏赴死。 我死之后,白氏与沉氏之间的恩情已断,虽同为六姓七族,交情依旧深厚,但已没了什么谁欠谁的说法。 因此从今以后,你和白氏,不必拘泥于宁国,不必拘泥于沉氏。 而可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从白氏的利益出发,从六姓七族的利益出发,自己选择未来道路,选择想要效忠的人。 我虽想力挽狂澜,但宁国境地,已至于此。 日后能否安然度过,能否保全社稷,谁也难说。 若真事有不谐,到了山河破碎,家国危亡之时,你便要承担起责任,带着白氏,带着六姓七族,共同走出难关,保全宗庙香火。 届时,没有任何过往恩情负担的你,为了这些责任,便要站出来,执掌大局了。 记住,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能保全家族,哪怕忍辱负重,也未尝不可。 我等与楚国,只有国之仇,而无私之仇。 死在战场上,为霸业而亡,只怪能力低下,怨不了谁。 真有那一天,要面西而臣,你不得心怀怨恨,不得因小情而忘大义,为了一己之私而坏了全族未来。 需要如我一般,如先祖一般,事一而终,以报君上大义,还国家之恩。 听懂了吗?” 白义安字字如刀,狠狠的扎在了白景洛的心上。 到了最后,更是如同惊雷,将他震得心神恍忽。 只是听着自家二叔的话,感受着对方那殷切的希望,还有对于白氏的重任,令白景洛说不出半点拒绝,只是愣愣道:“听、听懂了。” 白义安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但很快收起笑容,表情又变得平澹严肃:“既然清楚了,那边退下吧。记得,待会去召集部下,去武宁方向,被大军探查敌情。 这是军令。” 白义安最后强调一遍。 武宁,就在永兴之南,同为宁国边境,也就是方才白景洛所说的,南方几条可能有出路的地方之一。 此时,白义安既已决定大军路线不变,继续前往瑞昌,却还让白景洛去这方向探查,用意为何,不言而喻了。 白景洛也清楚这点,但经过刚刚一番叔侄交心,他已经清楚自己的重任。 所以没闹什么小孩子脾气,说“不走”之类的话。 只是重重点头,然后跪下,朝白义安叩了三个头,才起身接过令牌,回道:“末将听令。” 说罢,便转身离去了。 而类似一幕,在宁军大营之内,此时正不断在各个核心区域的营帐中上演。 在白义安召见白景洛时,同一时间,也有许多深受沉氏之恩的宁国高层,叫来了自己子弟,进行叮嘱。 白景洛率领的宁国探子,都是精锐,武艺高强。 可能够武艺高强的,又怎么可能没有出身? 当初组建他这支斥候队伍,便就是深思熟虑,精挑细选过的。 为的就是如现在这样,真的走向绝境,还能多一条退路,保全些香火。 此时不过按计执行而已。 送走了白景洛,帐内白义安沉默良久,然后也没在此久留,而是出了门,直接朝着最中心的一处华丽大帐而去。 “陛下。” 通报过后,白义安见到了沉丘。 “已经安排好后路了?” 沉丘像是早就知道,白义安会来一样,人进来之后就澹澹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景洛和其他一些临海子弟,会从南边武宁方向撤离。” 白义安平静回答,然后向沉丘行礼,道:“明日臣就要帅着大军前往瑞昌,和楚军决一死战。陛下万金之躯,肩负宁国重担,万不可留在此地赴险。 臣已经安排好军中高手,还请陛下,趁着今夜楚军包围还未成型,从富水河道前往长江口。 在两河交口处,水师已经安排好船只接应,足可带数百人离去,能让陛下安然退走了。” 永兴境内有一条富水,沿富水向北,可直入长江。 在两河交口处,有一处小渡口,能供人上船离去。 只不过,这处渡口规模太小,一次性最多也就能走个百来人。 为了安全起见,沉丘最多只能带走二三百人,难以将整个大军带走,不然这绝对是一个上好退路。 “朕知晓了,这就出发。” 沉丘点点头,也没做儿女之态,早已准备好了他立刻起身,带着营帐外已经集结好的护卫,便就要离去。 只是到了帐门口的时候,脚步顿了顿,回头看着自己这位臣子,叹道:“武安侯,珍重!” 说罢,似也觉得此话没意思,摇了摇头,苦笑着离去。 漆黑深夜,月光如水。 在宁军营中,所有将士沉睡之时,一南一北两支队伍,分别百余人,未惊动任何人,就通过了早已打开的营门。 悄然间,就出了营寨。 白义安站在哨塔上,与被抽调来值夜的心腹将士,默默的看着这一幕,眼神平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