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郑使献土 (第2/3页)
正当黄云带着使命,于魏宫之中,和魏国天子及群臣相会的时候。 在这楚宫之内,陆渊也在接待一位来自郑国的使者。 “使者是说,只要我大楚愿意出兵相救,那么郑国就愿意割让阳夏郡于我,此言无欺?” 陆渊看着下方的郑使李户,再次确认道。 是的,就是郑国。 就如前些年,郑国内乱,分裂成南北二郑时,楚国众人所预料的一样。 这个豫州霸主,在陷入内乱之后,战上一段时间,后面只要有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于生存所需,自己就有极大可能重新联合统一回来。 所以在七年前,面对北方唐许二的不断入侵逼迫。 北郑在生死压力之下,主动找到了南郑,想要回归祖国。 而南郑这些年,在北郑分裂出去之后,国力也是大衰,与北郑、晋、唐、许等国的战争中,也是接连吃了许多败仗,日子同样不好过。 因此,当北郑靠拢过来之后,两个原本就同出一源的难兄难弟,一拍即合,立刻就达成了融合回归的共识。 郑帝郑廉宣布不再追究北郑君臣的叛国之罪,北郑君臣也放弃了国号建制,在保留了原先一体时的权利后,回归了郑国。 只是南北二郑虽然重新一体,但是在先前八年的内乱战争中,北郑先是将自身的北部二郡丢给了荆州唐国,南郑也将自己的东北一郡陷给了晋国。 在丢了这些地盘之后,两郑就算重新一体,剩下的地盘也就只剩下七郡之地了,人口也只剩下两千万左右,兵马只有一百三十万,先天二十三人,实力已经大为衰减。 也正是如此,所以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郑国已经不得不求救于楚国这个友邦了。 李户认真点点头,回道:“禀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只要大楚愿意出兵帮我郑国击退北唐之兵,那么阳夏郡五千里山河,敝国愿皆割让于大楚,以酬大楚相救之恩。” 回答间,李户的心中,也在滴血苦涩。 其实若是可以,谁愿意割让自己的国土,将之交予他国。 可是郑国如今的局面,实在是太过凶险艰难,不请求外援的话,是真有亡国之危了。 自从两郑重新统一之后,原本由北郑自己承受的北境压力,自然就由统一后的新郑国接手了。 然后这个新郑国面对的,就是一个从北面荆州迁徙而下,据有荆南三郡,豫北二郡,人口三千万,兵马二百万,先天三十二人的庞大帝国了。 同样在郑国的东面,还有一个同样被北面大敌逼的节节败退,正不断南迁的晋国。 晋国这些年的日子比郑国还要难过。 它原本只是一个拥地五郡之国,虽然也有着霸国体量,但霸国也是分为大霸和小霸的。 毫无疑问,晋国就是一个小霸国, 而它的对手,却是一个占据了梁州大半,拥地十余郡的许国。 面对这种对手,晋国自然难以抵挡。 两国对抗了十五年,晋国在北面连丢三郡,失去了六成的原有国土。 也就是早几年,和北郑以及唐许二国联手的时候,在南郑身上得了些便宜,于一场大战之后,夺得了南郑东北部的高阳郡。 如此,晋国如今还剩下三郡,人口刚刚千万,兵马在七十万左右,先天还剩十三人,算是勉强保住了一个霸国的体量。 所以在如今的郑国附近,其北有唐国,东北有晋国,两国都是对郑国敌意甚重,虎视眈眈,时刻都在想着从郑国身上撕下块rou来。 原本这些也不算什么。 毕竟唐国北面有那些南迁的蛮夷,晋国北面有许国,这两个国家的边境也不太平,要在国中留住大量的兵马防御北面之敌,不可能将所有力量都用来对付郑国。 而剩下一些能抽调出来的兵马,以统一后的郑国体量,自然可以应付。 所以仅是现在豫州内部的敌人的话,郑国是不惧的。 可问题恰恰就是出在这里。 此前说过,魏帝魏雍五年前联合赵徐攻梁,结果却被梁国打的大败,三国损兵百万,由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东顾。 而梁国也在大胜,想要反攻的时候,被楚国背刺断粮,国内直接陷入了严重的饥荒。 限于国中的动乱和缺粮,梁国为此也不得不放弃反攻三国,收复失土的打算。 此后五年,梁国都罢兵休战,致力于打理内政,恢复生产,增聚国力的内功之中。 如今五年过去,梁国已经恢复了过来。 不仅解决了国中缺粮的问题,还利用这段难得的和平时光,积蓄了一批钱粮储备,算是有了些家底,可以支撑大军再打一场战。 于是梁国就重新召集了被解散的军队,使国内的兵马恢复到了三百万的规模。 而后就扫视四方,寻找合适的扩张方向。 这看了一圈,魏国虎威犹在,为江北仅次于梁国的第二大国。 赵徐二国在中州仅占了一郡,都把这一郡地盘视为了命根子,不仅把国中大半人口迁徙至此。 为了守住这块地盘,两国无不于此囤积了百万兵马,又广修堡垒,经营的铜墙铁壁一般,十足乌龟壳,难打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