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06章郑使献土 (第3/3页)
class='gcontent2'> 至于南边的楚国,在中州的多半,仅有小半个襄阳郡。 这点犄角旮旯,别说没多少打的意义;就是梁国想打,也不一定打的过楚国啊。 所以西、北、南,三个方向,都不是什么好的扩张方向。 反倒是东边,是个肥羊。 首先郑国北边有唐、晋两国的威胁,大半兵马都不得不驻防北境,国中因此变得空虚。 其次这些年因为郑梁二国,外部都有大敌威胁的缘故,同样面对这种难处的两国,默契的没有在彼此边境作出屯驻兵马,修建堡垒的举动。 因此在郑国面对梁国的边境,除了以往一些老的关城之外,其它就没有什么今年新修的防御工事了。 这种情况下,防御自然会有大量的疏漏。 最后,郑国占据的地盘,也是中州。而不是像楚国的扬州,赵国的冀州,徐国的徐州等等地盘一样,迟早会被天灾吞噬,毫无价值。 拿下豫州这里的地盘,不管多少,都是赚的,不会亏。 有着以上种种理由,在梁国有能力的时候,自然就不奇怪,会将扩张的方向,选择在东面的郑国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 抵抗唐晋二国,郑国就筋疲力尽了。 此时面对一个比唐晋加起来,还要更强大的梁国,郑国要拿什么去抵挡啊? 仅靠自己,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如果不想被灭的话,就只能向外国求援了。 而纵观九州,当今天下,能和梁国交手,同时也有余力出手的国家,也就只剩下一个处于江南的扬州楚国了。 那么又要怎么打动楚国,让他们同意为了郑国,去和强大的梁国交手呢? 郑国君臣思来想去,一致认为,只有诱之以重利,行那祸水东引之策了。 既然自己西部的国土注定不安全,难以保住了。 那么与其将这些国土交给一个野心勃勃,不安好心的邻居,壮大对方的实力,为他日继续进攻自己积蓄力量。 那还不如主动把这块领地,送给一个与自己关系较好,同时和自己又不接壤,对自己没太大威胁,还能有足够实力挡下梁国的大国好呢! 基于此项逻辑,也就有了此时郑使前来,和陆渊商议割让领土的一幕了。 没错,郑国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想让楚国帮他们抵挡唐国的入侵。 唐国虽强,可他们郑国自己就能应付,根本不需要割让领土,请他来相助。 所以郑国讲的,只要打退唐国,就割让阳夏郡,从开始就是注定的事了。 这一郡地盘,那就是白送给楚国,求援真就是一个遮掩的借口罢了。 郑国这么做的真正目的,还是想请楚国来挡住梁国,为此不惜割让本国西面和梁国接壤的阳夏郡给楚国,为的就是好在自己西面立下一个屏障,使郑国和梁国之间,能有个楚国作为缓冲。 而楚国只要应下,固然能白得一郡。 但拿了好处之后,被人虎口夺食的愤怒,以及今后来自梁国的压力,可就只能由楚国自己承受了。 郑国自己,则是能从西边的强大边防压力中解脱出来,从此专心应付来自北边的威胁,所承受的压力可谓大减。 从此方面来看,这倒也不是件坏事。 嗯,在他们不知道,楚国已经开始了灭梁、灭魏之计划的前提下,这确实没什么问题。 不过在楚国已经有了这些计划的前提下嘛…… ‘这是我瞌睡了,就有人来送枕头了吗?’ 陆渊在听完李户的话后,心中忍不住这么想。 自己正准备打梁国呢,结果郑国就给楚国送来了一个上佳的出兵方向。 一个和楚国并不接壤飞地,原本楚国不可能动手的梁国东境,这无疑能打梁国一个措手不及。 甚至由此,通过在郑国阳夏郡的军事行动,还可以进一步遮掩楚国在国内的兵马调动,以达到迷惑梁国的目的。 毕竟,答应郑国邀请,拿下了阳夏郡的楚国,就注定会和梁国对上。 而为了保住这块新得地盘,楚国自然需要在此屯驻大量兵马,以此守住这块远离本土的飞地。 为此,楚国在国内征召兵马,运输物资,也就合情合理起来。 甚至楚军都可以直接使用打梁人的口号,反正他们去阳夏郡,敌人也就一个梁国,不打你打谁? 楚国真正的目的,则可以隐藏在与魏国出兵雍西、应郑国所请占据阳夏郡的两大行动中。 魏梁二国在不知道楚国真正计划的情况下,也只会根据这两个明面上的行动作出部属对策。 因为,谁会怀疑楚国有这么大胆,一个在外人看来国力只是第二的国家,竟然敢一下对当世两个排在第一、第三的强国动手。 这太疯狂了。 只要不是疯子,谁会这么做。 那楚国君臣是疯子吗? 在外人看来,自然不是的;相反还极为英明神武,不让如何创下这偌大基业。 嗯,至此,逻辑进入闭环之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