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4章炮灰、河阳平定 (第2/3页)
是很高。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打了三十年战,国内大半地盘都稳定的梁国,不仅没能增加人口。 总人口反倒从巅峰时的八千余万人,跌到了不足七千万,整整减少了一千多万人。 这每年自然繁衍的人口,怎么没的? 还不是被当成炮灰,消耗到了前线的战场上嘛。 不独梁国,其它赵魏徐三国,近年来的人口减少原因,基本上也是如此。 楚国这次损失个五六百万人,看似挺大的,但与各国比起来,其实也没多多少。 考虑到他现在是一国单挑天下,直接开了七处行营,七个战场,这损失其实就更少了。 平均一下,每个行营损失的兵马,也不到百万人而已。 以楚国如今掌控了中州后,膨胀到了一点四亿的人口,这点损失,还不到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完全能够接受。 所以在放走了去年的民夫后,今年新增招来的,用来填补去年损失的两百万民夫,陆渊就不打算放走了。 毕竟,楚国各处战场打的激烈,现在虽然说准备推行兵马正规常备化了,但战争对于炮灰的需求,还是免不了的。 拿那些辛苦训练出来的精锐,去当炮灰用,实在让人心疼。 有时攻城填坑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民夫来充当炮灰,用来减少精锐损失的。 而且,虽然说楚军已经渐渐在中州站稳了脚跟,中州后方的一些郡县,甚至开始产出粮草,反哺前线兵马了。 楚军在这里,已经不算万里远征,而是有了些本土作战的意味。 对于后勤运输的压力,大为减少。 慢慢不用那么多民夫,来万里运粮了。 可不用那么多,并不是完全不用。 前线大军的粮草,还是需要苦力来帮忙运输的,这同样需要民夫。 因此,今年新征召的这两百万人,便只能留下来,作为明年五六百万的老民夫放走后,拿来当新的炮灰使用了。 不过根据规划,等今年攻占大梁后,明年跟各国的战争,便不会如现在这般激烈了。 这两百万民夫,即便要充当炮灰,最后应该也能活下一半来。 也不算全然没有半点希望。 陆渊虽然在战场上无情,但也不是完全绝情,还是会给人留下一些活路的。 尤其是自己人。 只是规划是这么规划的,但两百多万的新兵,该怎么招募? 五六百万的民夫该怎么放走? 他们走了,该怎么调整各个行营的实力? 各处行营战线,在手中兵马减少之后,对于各国,要采取攻势,还是守势? 以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急须处理解决的。 不是陆渊一拍脑袋,一张嘴,就能定一下的。 所以在和大梁城的守军,静坐对峙的时候,他就在召集营中众将,还有随军的大臣官佐,开始协调商议此事了。 涉及上千万人的调动,需要规划补充的方面太多了,想要在今年年底内制定出,并执行,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陆渊也只能和众多文武,每日加班加点的讨论规划了。 时间也在这样的忙碌中,开始迅速流逝。 神武四十二年三月末,楚军抵达大梁。 四月初,楚军修好营寨,封绝四路通道,大梁城被围,正式与外界断绝联系。 四月中旬,两军静坐半月后,南面宁陵府传回消息,经历半月围攻,楚军终于攻破此城,夺下了这座大梁南部重镇。 城中固守的十万梁军,战死七万,投降三万。另这期间被强征来梁人民夫,也损失十万,投降十万。 梁军被消灭三十万人,宁陵两名先天守将,也尽皆战死,与城殉葬。 楚军这边,先天虽然没有损失,但大军却损失了十五万人,虽然大多只是炮灰民夫,却也足够让人rou疼了。 对此,陆渊微微惋惜之余,也只能下令,将被降的梁人,连同蒙山关的一起,合计二十四万人,全都押解到大梁城这边。 宁陵之战,已经让他再次认识到,攻城战的可怕。 这对于人命的消耗来说,简直就是绞rou机,多少都不够填的。 哪怕楚军这边,已经占尽优势,但想打下大梁来,最后可能还真是要死个百万人。 怎么说,也是曾经天下第一霸国的都城,在过往数十年间,向来有着天下第一雄城的美誉。 楚军想要攻下这种名满天下的雄城,不付出点鲜血血rou,来铺就入城之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既然都要死人,那当然是死梁人,要比死楚人好。 先前陆渊顾及名誉,不好做出强征地方梁人百姓为炮灰,驱使他们蚁附攻城的事情。 可现在梁人自己帮他把人聚集起来了,还把原本的梁人百姓变成了梁军,由生产单位变成了军事单位。 有了这个身份转变,一切就没问题了。 驱赶百姓攻城,这不人道,是暴君行径,有违自己的仁义之名。 可驱赶俘虏攻城,这总没问题了吧? 即便放出去,也任谁都说不出什么来。 这边有二十四万梁人俘虏,把他们送到前线填战壕,楚国这边就能少死二十四万人。 若一直这般,那么一千万楚人民夫中,最终能回国的,或许就能多个一百万人。 这对楚人来说,可是大大的德政。 对楚国来说,能多保留一些这些拥戴自己的人,也就等于自己的基本盘更雄厚一些,同样也是大好事。 因此,在想通这点后,陆渊就传令后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