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5章 皇帝征聘的三块硬骨头,终于到长安了!(求订阅) (第1/3页)
随着刘贺那一道“罢朝为大将军祷告祈福”的公布,小朝议和大朝议一时间就全部都停了下来。 为了一个朝臣,天子罢朝,这在大汉这百年来,都是一件亘古未闻的事情。 按照往常的惯例,朝堂上是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讥讽和抨击的。 但是这一次不同,令人意外的是,无一人站出来发表议论。 原因很简单,此事两头连着的人他们都惹不起。 一头是天子,一头是大将军——站出来反对此事,定然会将这两头都得罪到。 于是,这大小朝议就这样的停了下来。 而且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要停到什么时日。 三天五天?三月五月?三年五年?都是一件未可知的事情。 当然,这大小朝议虽然已经停了,但是朝政却不可能停废。 原本,大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霍光——军权和朝权一手抓。 但是随着大将军“告病”,随着长安城这几日来的风波变动,这大汉帝国的权力中心一下子就一分为二了。 未央宫和大将军府,各占一头,隐隐约约有了分庭抗礼的态势。 每天,天子都会在温室殿、门下寺和尚书署来回奔走,处置着大汉朝堂上的各种政事。 而大将军霍光则在大将军府深入简出,带病任事,调度指挥着与征伐匈奴之事相关的军务。 长安城里其他的衙署,只罢辍了半日,也就都渐渐恢复了正常。 一时之间,长安城原先有一些紧张的局势,居然就这么平静了下来,似乎再也没有一点波澜了。 除了小朝议和大朝议暂时停下来之外,大汉朝堂似乎运转得比以前更为流畅了一些。 那些在天子和大将军之前摇摆的墙头草,自然也都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希望大汉能够一直像现在这样平稳地保持下去,好让他们可以两头下注。 至于那些身处朝堂风暴眼的朝臣却非常明白,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平静,绝不可能长久。 双方正在为下一次撕咬,积蓄力量。 这长安城看似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实际上,许多事情与之前都不同了。 …… 刚刚上任不久的丞相任宫和少府乐成,因为“告病”彻底闲了下来,他们终日只能待在后宅里,愁眉苦脸地肆弄花草。 左冯翊安乐则成了长安城里最勤政的人,他拿出了充沛的精神,对天子下发的所有诏令都毫无折扣地执行。 御史大夫蔡义将御史大夫府的旧制恢复了起来,他带着新募到的属官,开始为天子整理由公车上书室送来的臣民上书。 少府丙吉和光禄勋张安世则成了整个未央宫最忙碌的朝臣,他们每日都要出入温室殿好几次,听候天子的差遣。 龚遂对新来的三百昌邑郎严加训练。 王吉在未央卫尉里清除霍党的余孽。 简寇所率的明光卒从三百人扩充到五百。 禹无忧正在长安城的北城郭外挑选位置准备扩建考工。 戴宗重新规制了那几百名昌邑孤儿,让绣衣卫有了雏形。 …… 这些被天子信任的朝臣和属官们各司其职,居然让长安城显示出一派新气象。 而除了这些朝臣之外,还有更多的普通人也在这长安城努力地生活着。 关二和张三cao持得咸亨酒肆越来越红火,每日卖出去的宣酒比原来又多了几倍。 许广汉抽空将自己的夫人和女儿送到了下杜,暂时躲避长安城可能会到来的风波。 从昌邑国来的孟家在长安城里安顿了下来,孟郊带着儿子儿媳们在考工做工——男的在木器坊,女的在织室。 …… 当然,在这长安城里,最繁忙的那个人,当然还是身居未央宫的大汉天子刘贺。 刘贺趁着没有人在朝堂上掣肘,一连就下了许多的诏令,扎扎实实地把传国玉玺盖了个过瘾。 这些诏令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小事,也有大事。 最为长安百姓在茶余饭后议论的是,天子对长安城的“整治”。 首先,天子下诏让三辅长官率领下辖所有的亭卒,在整个长安城内洒扫除尘,疏通暗渠沟道,清理淤泥秽物。 接着,天子又派人在长安城南挖了一个大坑,专门用来填城中百姓平日产生的各种污物——收集、运送污物都由专门的亭卒来负责,倒也方便。 而后,天子又还让执金吾在城中派出了专门的巡卒,专门负责巡视街道,抓捕所有乱弃杂物之人——所有被抓之人,都要当众行笞刑十记,有品秩的官员,惩罚更是要翻倍。 最后,又命令三辅衙门在不同的地方开挖搭建了许多的厕室,由专门的厕室啬夫管辖,为百姓及行人提供方便。 在天子这一番整治下来,长安城顿时清爽了许多。 原本走到一些闾巷暗处的拐角时,常常能闻到人畜便溺的sao臭味,但是如今却少了许多。 “长安城乃大汉的心腹,怎可污浊不堪,这是对历代先帝的不敬,必须着重整治!” 在这个堂而皇之的“大义”之下,自然无人敢反对天子的诏令。 而除了此事之外,天子还做了许多事情。 各闾各里每隔一个时辰就要敲钟报时,城北各个集市外必须摆放度量衡器物,行人车辆一律都走道路的右侧,汤圆只能放糖不能放盐…… 这些诏令和朝堂上的家国大事看起来毫无关系,有一些更是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