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外的小路_第四章 远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远郊 (第2/3页)

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时而依山临谷,盘旋曲折;时而林树夹道,平坦舒缓;时而上桥过河,腾空飞架;时而穿越隧道,明暗变幻。

    车队里还有个带音响的安全员,他时快时慢,一会儿超出队伍一段距离,遇到前方有弯路或坡路就用麦克风提示一下大家;一会儿放慢速度落到队尾后面,查看队伍状况。

    沿途的人和车不算太多,但多种多样:有开车的人、骑车的人、坐车的人,有小汽车、摩托车、山地车。其中,小汽车包括拖着摩托车的小汽车、驮着山地车的小汽车和其他小汽车。

    快到延琉路的时候,领队安排大家在岔口的一个空旷区域休整,喝口水,活动活动筋骨,聊聊天,拍拍照。

    我这才有机会看看队伍的组成,大概十五辆车,不仅有踏板,也有大排量摩托车,甚至还有一辆军绿色的侉子。至于人,大概齐有五六个女生,其中一个坐的就是侉子的侧斗。

    还没待我仔细观瞧,来了一辆红黑两色、水冷双缸的本田,两个铝合金的边箱,一个大概四十升的防水包。

    男骑士很干练也很大方,一看就是个走南闯北的“老司机”。大家边看边渐渐移过去,并跟他攀谈起来。

    “这是要跑长途吗?”我差点儿掉了两次队了,得融入一下,于是率先发问。

    “几天前刚从海南回来,休整了休整,今天出来随便转转。”

    大家互相看看,虽然听说过不少驾车、骑行甚至徒步环游中国的,但真见着一个活生生的,还是很好奇的。也是,一个真正的“流浪者”是不会加入我们这种“踏青”群的。

    “海南岛啊,怎么过去的?”我对自己作为一个好的聆听者和提问者还是很有兴趣和自信的。

    “轮渡,从徐闻上船,过琼州海峡,直接到海口登陆……”他一边回想一边回味似的说。

    “你这车真是陪你跨过山和大海了。”我替他总结了一下。

    “人不光在自己的车上,还在渡船上啊。”

    “来回多长时间啊?”有人问道。

    “二十天吧。回程的时候到重庆办理的托运,我自己飞回来的。”他喝了一口水,手拂了一下油箱,“其实还好,XJ、XZ,有人还骑到欧洲去了。”

    “托运啊,多少钱啊?”看来这位有意走趟远路,问得很具体。

    “两千,他们家的,还行。”他拍了拍防水包上一个带LOGO的行李牌。

    “路上都什么速度,顺利吗?”

    “国道一般不超过八十,高速偶尔能上一百二。越骑越怂。可能也跟心态有关系,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想去不同的地方看看,还有就是享受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吧。”

    “是,应该这样,挺好。”大家听了这几句略带哲理和诗意的话,纷纷表示认可。

    “你们左拐还是右拐?右拐啊,前面出了个事故,正在等救援。一个人拐弯的时候越线逆行,正好遇上了对面来的汽车。摩托车倒是给护栏拦住了,人滚下去了。好在是坡不是崖,还有树林灌木什么的,据说头盔护具也都戴着呢。”

    大家感慨了一番,接着又聊了些路上的旅行装备、车辆保养、吃饭住宿之类的话题。

    那人走之前,还有几个人跟他互相加了微信。

    再次出发前,姜小夏说了几句“安全第一”“骑帅不骑快”之类的话,看样子之前也说过了,不过我没听见。大家好像更小心了,之前摘下头盔的人也都重新戴上了。

    音乐的旋律和诗歌的韵脚都是重复之美,风景亦然——延琉路与范崎路大同小异,一样美好。

    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张有弛,不用老要集中注意力,生怕错过什么似的。于是,随着车队悠然行进,清风扑面,花香沁人,更觉闲逸恬淡。

    想曾皙之志,此时风味。

    此情此景,想必夫子会再次喟然叹曰:“吾与汝也。”

    蓦然间,我注意到了一个背影,白色的车,白色的头盔,飘动的头发,似曾相识。有那么一二刻,我都有点恍惚了,好像回到了那两天的东二环上。

    我已无心也无需再欣赏风景,就让它作为一个酝酿心情的背景吧。

    期待着下一站的停留。

    车队在13:00左右到达琉璃庙,休息、就餐。饭馆是提前预订的,女生一小桌,男生一大桌。

    午饭颇为丰盛,菜品基本是京郊农家院的标配:虹鳟鱼、柴鸡蛋、拌野菜、小鸡炖蘑菇、烤羊腿、贴饼子等。

    公勺公筷,健康常在。没人喝酒,都比较自觉。

    饭后休息的时候,人分成几拨,特别是男生和女生,自然而清晰地分散着。我跟姜小夏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注意力基本都在追寻那姑娘。

    她穿的是淡迷彩色的冲锋衣和紧身牛仔裤,简约自然,品位自在其中。她身材苗条,虽然穿的不是高跟鞋,但也有那种挑起来的伸展之感。

    这是一种多年乃至从小培养起来的自信,已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介意别人的不认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