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宋国 7 (第2/2页)
。 目夷正如热锅上的蚂蚁焦心犯愁,只听宫卫禀道:“上卿大人,晋公子重耳有要事求见。” 目夷连忙说道:“快请!” 少顷,重耳携狐偃、赵衰进入,给目夷行礼后问道:“大人,听说宋君被熊恽劫持了?” “是啊!寡君不听我劝,果然落入熊恽圈套,如今性命堪忧,我现在正为此事发愁!” “大人计将安出?”重耳问。 目夷道:“楚王挟持寡君,一来是不服寡君盟主之位,二来无非是觊觎宋国领土。唉!如今寡君落在他们手里做了人质,只能是要城割城、要地给地了。总之得不计代价救出寡君!” “重耳有一计,不知当讲否?” “公子快讲!” “大人说得对!楚王挟持宋公,定是有所图谋。所以大人且不必担心君上性命。大人想想,如果楚王挟持的不是宋公,而是其他位低权轻之人,大人会如此焦虑、如此不计代价吗?” “当然不会。”目夷有些迷惑,“不是寡君?公子此话怎讲?” “对,若宋公失去国君身份,楚王的挟持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他就难以要挟宋国割城让地。所以,为今之计,朝廷应重立新君!” “重立新君?”目夷、公孙固等人愕然相向、面面相觑。 “对!”重耳继续说道,“楚王一旦听说宋国已另立新君,他手中筹码即刻变得无足轻重,便无继续拘持宋公的必要了。待宋公释归,再行复位,不就可以解开这个僵局吗?” 公孙固等众臣恍然大悟,纷纷赞道:“公子言之有理!国不可一日无君,目夷大人完全可以暂摄君位!然后对外谎称宋国已另立新君!” “对!对!这样可以救出寡君,重耳公子这个主意甚妙!”众臣因知道目夷平素为人,便力举他为新君摄政。
公孙固说道:“情况紧急,上卿大人就按重耳公子说的做吧!大人越早摄位,寡君才会越早释归啊!” 目夷想了想,事已至此,没有更好的办法,便只好依重耳之计,告于太庙,南面摄政,并下令司马公孙固死守睢阳城。 方才安排停当,便听士卒来报:楚国大军已兵临城下。 …………………………………………………………………………………………………… 司马公孙固登高而望,见楚军人人披甲,个个持械,兵车无数,战旗飘舞,潮水一般将睢阳城团团围住,心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幸亏早有防备,否则宋国今日危矣! 楚将斗勃驱车前来宣战,冲着睢阳城头大喊:“尔君被我拘执在此,生杀在我手中!若早早献城纳降,便可保全尔君性命!” 公孙固在城头不慌不忙答道:“拜社稷神灵庇佑,国人已另立新君,故君生杀由你处置,但想让我们献城投降,休想!!!” “什么?另立新君?”斗勃吃了一惊,问“尔君即未薨逝、又未逃亡,你们……怎可另立新君?” 公孙固:“立君是为主持社稷。故主被擒,社稷无主,如何不能再立?” “这……”斗勃既有思路被打乱,一下不知该如何应对了。思忖片刻,说道:“我们若释放尔君归国,你们用什么厚礼酬谢?” 公孙固冷笑道:“故君被劫持拘禁,已是国家之耻、社稷之辱,即便回来也国人不服、难再为君。归与不归,悉听尊便!若要决一死战,无非玉石俱焚、同归于尽,我们已做好准备!!!” 斗勃的思路完全被打乱了,他见公孙固言辞铮铮,毫无惧色,只好回去报告楚王。 ………………………………………………………………………………………… 楚王一听,也颇为吃惊,玩味半晌,不怒反笑,不禁拍手赞道:“于嗟兮妙哉!没想到宋国竟有此等智人!不知此计何人所出?” 恰逢此时,潜伏于宋军的一名碟探刚好进来,听见楚王问,便回道:“大王,小的听说,再立新君的主意是晋公子重耳所出。” “晋公子重耳?” “是。他现客居宋国上卿目夷府邸,宋君及目夷待之甚厚。” 楚王点点头:“宋君虽愚,但有目夷,现在目夷身边又有高人指点,这招儿漂亮啊!”楚成王饶有兴味地赞道:“高明!这便如同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一般。嗯!这个晋公子有两下!寡人素闻他贤德之名,没想到还如此睿智!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德’这个字。哪像宋君?动不动满嘴的仁义道德,其实狗屁也不是!” “大王所言极是!”成得臣说道,“大王,如此说来,我们拘持宋君已无半点用处,不如杀之!” 成王摇了摇头:“一介匹夫,杀之何用?白白亵渎寡人名声!” “那就这么便宜放了他?” 成王又摇了摇头:“那寡人岂不白来了?会盟仪式不是刚刚举行一半嘛!回盂地继续!看谁还敢与寡人争做盟主!” “吾君英明!待当了盟主再来夺城!” ……………………………………………………………………………………………… 楚王执宋君去伐睢阳,各诸侯皆战战兢兢,不敢擅离,在盂原地待命。楚王携兵返回盂地,郑君(郑文公,郑楚联姻,其妹嫁与成王)见势,拉众诸侯复请楚成王登坛主盟。 当着宋君的面,成王熊恽手执牛耳,与众诸侯次第歃血为盟。宋君在一旁敢怒不敢言,真是恨之入骨,悔之莫及。 事毕,楚成王撤兵离去,众诸侯亦各自散开。留下宋君和两三个执事。很快,目夷赶到,向宋君禀明内情,用法驾将宋君迎回睢阳复位不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