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种田学生 (第2/2页)
“广阔天地”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将一去不复还。 果不其然。王清远耳提面命,传达了黄伟志校长“考上中专,就是端上铁饭碗”的口号,告诫王志山: “你收收心,不要再盯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就像你们老师说的,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要过上‘跳出农门、方能人上人’的日子。” 李树仁更绝。身为语文老师,他第一堂课只讲一句座右铭: “只有苦中苦,方能人上人!” 黄伟志烧的第三把火,是家校联手。他让初三学生搬上床板和席子被窝,住进学校。住校吉出宿舍的地方,竖了一块大大的“中考倒计时”标语,格外醒目。每个人收了心,望了一眼再无法撒欢的碧绿田野,低头啃起了书本。 在田地里野惯了的一帮学生,突然静坐教室,很是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紧凑得让人不适应,像是行军打仗;每天超过十个钟头的读书,漫长难熬;头顶日光灯“滋滋”作响的声音,一直响到深夜。坐久了的学生起身,头晕眼花。 临近中考,宿舍里最后的一点自由活动时间,也被黄伟志没收了。学校没有一丁点油星子的饭菜,饿得每个人发慌。有学生偷偷带来电炉,跑出校外的自留地,偷来瓜菜,拿洗脸盆当锅,开起了小灶。不想,伪装再好的灶具,也难逃黄伟志查房的法眼。他将电炉和洗脸盆逮个正着,一脚踢翻,“叮叮当当”滚出老远。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的中考成绩,宛如一颗礼花弹,平地升空,璀璨而绚烂地照亮了江海坝子: 初三年级毕业班参加中考的六十余人,考取中专的人数,破天荒地破了个位数,达到十五人!
全乡沸腾了,人人奔走相告。中专生响当当的,考取它带来的荣耀,早是各村各寨家长和学生们的梦寐以求。而令人惊讶的,是考取中专的,各村都有,每个自然村无一例外,延伸到每个角落。消息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响彻全乡,比当年获得的“火炮之乡”称号,还要响亮,引发全县轰动! 录取通知书到手,几家欢喜几家愁。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兴高采烈;拿不到的,黯然神伤。 王志山中考失利,没有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虽然他的成绩不俗,上了地区一中的录取线,但微弱的差距,让他与中专学校失之交臂。身边几个亲密伙伴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金灿灿的;王志山整个人像是掉到了冰窟窿一样,冰凉而灰暗。 他仿佛跌入了万丈深渊,失望极了。其中苦涩的滋味,只有他一个人自知。 再坏的消息,也得向父母说明。家里只有母亲在家,他正要张口,刚巧,王平仙从远在山上的火炮厂来了。对着三婶,王平仙率先开了口,道: “妈。我不想再在火炮厂了。火炮厂上装车间人该走的走,都走得差不多了。留下我们几个女的,干的全是男工的火药活。火药味难闻也就算了,浑身洗不去火药味,痒得难受;跟我一起进厂的,差不多都回来了。她们个个回了上装车间。一到晚上,我连个作伴的人都没有。跟你说这些,我是想说,我不想再呆在山里了。” 三婶一语不发。王平仙变成了央求: “妈,让我回上装车间吧……” 三婶不答应,道: “你忍忍吧。你大姐刚嫁了人,你也谈了人家,等着钱买嫁妆呢;家里囊瓜和平艳在读书,每天都指着钱花;你爹名义上是干部,可他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你让我怎么办啊!下装车间苦是苦了些,可工钱高呀!上装车间是有身干净衣裳穿不假,可来钱少,你来上装车间干什么?” 王平仙委屈极了。想着几年所受的罪,她委屈得眼泪掉了下来,啜泣得肩头抖动,手伸了出来,十个指头裹满了白色的胶布,全是每天浆染火炮引线磨破了的: “我要是再在那儿干下去,我的手,怎么办哪?” 女儿的手指戳中了三婶的柔软。她看了看手指,心惊rou跳。一阵沉吟过后,她叹了口气,道: “都说打引线伤手,你的手,怎么伤成这样!难为你了,娃。要回,就回来吧!累坏了,我可怎么办啊!” 母女俩的一番对话,让王志山把刚到嘴边的话咽回了肚子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