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工友恋情 (第1/2页)
工地换着一茬又一茬的人。走了几人,又来了几个新面孔。新面孔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嫌田地活枯燥乏味,进了基建队。来人基建队队伍一天天扩大。 多了人,工地跟着多了起来。先是广播电视局和湖滨公园,后来增加了影剧院、交警大队和轻机厂、政府大院。工地的变化,让人一不留神掉了队,找不到队伍,在工地间来回奔跑。 每天开工前龚汝德照例训话。训话成了年青人扎堆的时间。年青人无忧无虑,嘻嘻哈哈地在早晨的阳光下晒着牙,找着乐子,围在一起打闹。 开工后,人员散开来,重新回到汗流浃背的劳作中。遇到龚汝德分配了计件的活,师傅和小工相互配对,结上对子,争先恐后干活,盼着早点归家。 王峻山大多时间找张春兴结对。郞舅二人不吝力气,干活多了惬意。只是张春兴偶有农活,不时会消失几天。 王峻山落单,去找别的师傅搭档。 这天王峻山和一位别人叫他“脑袋”的年青师傅搭了档。“脑袋”是师傅队伍里最年青的一人。他在工地上大大咧咧,不像年长师傅们一样板着脸,有着不一样的亲和感。在王峻山的印象中,队里除了他,再没有第二个人敢像他一样,和龚汝德恶搞,更没有人像他成天乐呵呵的,满有趣事。和“脑袋”搭档,王峻山多了放松。即使劳动中两人保持着师傅和徒弟的距离,那是一种不可跨越的鸿沟。但在王峻山看来,能高兴是他这个打工学生的最高待遇。 一天下来,王峻山在“脑袋”面前无拘无束。他很奇怪,为什么整个队里只有“脑袋”一人特立独行?后来问了杨得仓。杨得仓对王峻山的疑问并不奇怪。他告诉王峻山,“脑袋”进基建队的时间不长,但人聪明、干活麻利,是队里少有的六级工。听到这儿,王峻山伸长舌头半天缩不回来: “六级工?!那不是和你一样吗?” 杨得仓点点头。 除了知道“脑袋”是六级工,王峻山不知道“脑袋”怎么叫上的?他甚至不知道“脑袋”的真实姓名,只有继续叫他“脑袋”。“脑袋”也不见外,大声应着声。“脑袋”嫌王峻山的小名“囊瓜”叫着不响,干脆叫他“老囊”。 “脑袋”不像其他师傅一样会摆架子。一开工,看到王峻忙着拌砂灰,立即找来把铁铲,和他拌起了料。 拌好满满一元宝车砂灰,王峻推上车,一转头,不见了“脑袋”。王峻山推着的元宝车卡在半道,他拼了吃奶的力气,硬是没能让车子上台阶;相反,元宝车止了步,还要要往后退!王峻面临被碾压的危险! 说时慢,那时快,“脑袋”飞也似地甩下东西,整个人扑上了元宝车。他“吭哧”着,叫上号子,挣得眼冒金星。元宝车停滞不前。“脑袋”干脆一仰朝天,双手拧住辘轳,一把一把地扳着它往前挪。等到元宝车平稳地站上台阶,“脑袋”整个人四面八叉,躺在了满是泥巴、红灰的地板上。 危险解除。王峻山一屁股坐到地上,喘着粗气。“脑袋”正要起身,仰面看到路过的龚汝德。他顾不上满脸潮红,叫声“龚老板”,“哧哧”着怪笑起来: “龚老板,你看这些破车,再不送修理厂,该丢太平洋去见马克思了!” 龚汝德不发作,反而跟着笑: “你个挨千刀的!我还没有来得及跟你算账呢,你倒跟我说起车来了?你说说,那天你借了我的水鞋去浇混凝土(笔者注:水鞋,当地方言。当地人管防水的胶鞋叫水鞋),我好心好意借给你、你不谢我声也就算了,竟然往水鞋里放黑灰料(笔者注:黑灰料,一种上色料,是将水泥变成黑色的粉末色料)!害得我穿进去,脚成什么样子了!” 一伙人哄然大笑。龚汝德在“脑袋”丢地上的东西里找了把砂灰瓢,要去打“脑袋”。“脑袋”嘻嘻笑着,像猴子似地跑开,躲到柱子后头,探出了头: “龚老板,你不是拿得挺板扎的嘛!(板扎,当地方言,板是平整,扎是硬实,合起来是既平整又牢实的意思)怎么,我给你弄的黑水鞋感觉可爽?哪个叫你一天到晚二五夹火地?(笔者注:二五夹火,二五是‘二百五’的简化语,形容一个人绕来绕去;‘夹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