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_第三十三章 饭菜涨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饭菜涨价 (第1/2页)

    新宿舍的舍友们对王峻山很是欢迎。宿舍加进王峻山后,变成五人。五人中两种身份,王峻山和杨旭阳是正式生;另外几人是自费生。身份的不同没有让彼此设防。王峻山很快融入了新宿舍。

    自费生们交着高价学费,并不把包括咸菜和酱菜在内的食品,当成私人物品。甚至有人从家里抱来一大罐油卤腐,摆开来,吃完为止;或者将几公斤一袋的白砂糖放在宿舍,当成糖开水的调味剂,敞开享用。没有人藏着掖着。没有谁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不上一瓶酱菜;人人开诚布公,更没有谁稀罕将咸菜和酱菜锁在箱子里。

    王峻山到了新宿舍,仍然保留了在宿舍外头吃饭的习惯;饭后直接外出读书。舍友不喜欢,却表示理解。王峻山为此感激。舍友的接纳,让他除了亲近,还多了一种天然的安全坦然。

    解决了宿舍问题,令王峻山烦恼的,还是如何填饱肚子的问题无法解决。

    食堂的涨价困扰着像他这样的学生。原先手里固定厚度的饭菜票,成了精打细算的必修课。无论如何计划,每个月总有断粮的几天。要么计划着回家狠狠吃个饱,抵上亏空;要么计划在周末两天,全泡在蓝球场度日。

    双休的周末,他啃上一两个大馒头、喝下一大缸的白开水,成天泡在运动场。肚越饿越打球,球越打肚越饿。实在饿得跑不动,他拿上书去田野。田野完了,就上山。在不紧不慢中,他一呆一整天,省下饭菜钱,不用看着食堂咽口水。

    秋季凉爽了许多。王峻山多了上山的次数。山野里鸟语花香的静谧,让他暂时地放下焦灼与忧虑。不紧不慢的读书,书本被一行行啃个精光。合上书,再看一眼异乡山区风光的养眼。偶有野果,或者山地里的蚕豆,他会吃个饱,任由肚子翻滚着没有油水的滋味。

    一天周五的晚上,他早早夹上一本书,上了山。山头是一个小山包。沿途有着村民特意开下的阶梯状坡坎,让人不费力。正在拾级而上,前方出现了两个人影。走近了,是一老一少的祖孙俩。

    小女孩拎着一只桶,满脸通红,桶晃动着,不时磕碰到她的小脚,显得吃力;老人稍稍上前,人上了坡顶,站在小山头上,喘着气,慈爱地看着小女孩。王峻山脚步快,赶上了小女孩,将书一卷,腾出一只手来,接过小女孩的桶,再抱上小女孩,上了小山头,交给老太太。

    老太太拉了拉头上包裹的头巾,两眼合上,往王峻山胸前划了一个神秘的符号,道:

    “上天保佑你,我年青的先生。”

    小山头静谧而安详。一转身,脚下是镀了夕阳金黄的建筑,揽上怀里的晚霞;身后是芬芳泥土的山林,四周响着倦鸟归巢的啾啾声。

    美景伴着课本,点点滴滴,镌刻在王峻山的脑海里。

    一段时间后,王峻山感觉偶尔头晕。刚开始同学告诉他这是水土不服,他趁着回家,让三婶包了点家里自留地的土回来,捻一点放进水杯里,泡水喝。

    这招不管用。下午的体育课,秋老虎暴虐的太阳在头顶明晃晃的,远处像是头上有鸽哨响过,鸽子飞过天际。一抬头,没有一只鸽子。他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后,喘息得厉害。一使劲,眼前乱冒金星。他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蹲下休息一会后,周身乏力,脑袋闷闷沉沉,多了发热的感觉,晕乎乎的。没有办法,他往学校医务室和隔壁卫校的医务室里跑。打过几次小针不管用。医生给他用上点滴,嘱咐他多休息,可能养足精神会好一些。

    困乏挥之不去,他全身上下没有力气。体育委员不能再当了。他体力不支仍不能再带cao。辞了几次,王玉文不表态。选班委是头等大事,王峻山突发身体不适,不能成为更换的理由。

    没有办法,王峻山只好停了打球。一切无济于事。实在撑不下去了,他跑去地区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到手,他愣住了:

    “中度贫血。”

    王峻山贫血,引发了班级关注。很快不少人知道,班里贫血的不只一人。

    另一位贫血的是亚纳汉。他是元江坝子里华侨农场的一个傣族小伙。相比之下,亚纳汉的贫血,比王峻山更为严重。他整个人没了傣族伙子的精神头,小身板瘦瘦的,两眼无神,嘴唇干得像是冬天皴裂的模样。只要一张口说话,他中气不足。为了对抗头晕、头昏,他缩在被子里睡得迷迷糊糊。前来看望他的同乡李力毅嘴快。他打趣亚纳汉,叫他“老亚”,叫着叫着,给他取诨名“老鸭”,来说他一张口像只公鸭一样沙哑。

    亚纳汉不在场的时候,李力毅透露,亚纳汉父母人在农场,侍弄几亩庄稼地供他读书。每次开学,家里给一个学期的生活费。遇上交校服费,青黄不接,只能打个白饭糊弄一整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