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饭菜涨价 (第2/2页)
从亚纳汉身上,王峻山看到了自己的可怜样。他这下明白贫血是怎么一回事,什么原因,反倒不再胡思乱想,认定自己患了什么怪病,反倒是释了怀: “都是营养不良给闹的!” 要治病,王峻山和亚纳汉不得不瞄向了营养。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是多吃。说到多吃,两人不自主地打哆嗦:哪来的钱啊! 现实让两人陷入了窘迫。菜票钱是再不能向家伸手了。唯一的,就是厚着脸皮,跟食堂师傅们套近乎,混脸熟,伸手讨要菜油汤。 食堂师傅们有时并不理睬,大部分时候,还是如两人愿以偿。其中一位别人嘴里叫着的“老板”师傅最为大方。每次伸头一看打饭菜的学生少了,便会扯上一嗓子,喊道: “免费、免费了,剩下的免费啰!” 这样的声音两人最为高兴。混熟了食堂师傅,王峻山渐渐地明白了一些门道。原来,食堂是那位名叫“老板”的师傅,暗地里承包。为照顾贫困生,他会不时地推出一两个,为他们提供廉价或者免费的菜品。 学校不时会来一批委培生。他们不定期,也不定时,全由是各家委托单位确定培训。这个秋季天气渐凉,多了委培生,一下子给学校食堂增加了不少人。 委培生是特殊人群,是在职干部,拿着工资,多了财大气粗,出手大方。与穷学生们的抠抠搜搜对比,反差巨大。相比而言,委托生更招食堂负责的“老板”待见。在“老板”看来,他们不是学员,是财神。 校领导同样对委培生另眼相看。他们一再让体育老师小心,为他们降低难度,不要闪了腰,不要一把年纪了,还要做危险动作。为此,体育教师甚至将体育达标的难度,一降再降。 到了打饭时间,委培生们对食堂的花色品种多了挑剔,不时直接去找学校领导提意见,说食堂不能只管饱,要有质量,管好。至于价格,他们不屑一顾。
和委培生相比,学校类似王峻和亚纳汉这样的贫困生不多。如此一来,委培生们的到来,助长了学校的涨价风。学校再次宣布提高食堂饭菜价格。 涨价由杨淑华监督执行。他穿一套一成不变的米白色西装,裹着发福的身材,背着手,往食堂一站,看着嘟了嘴的学生们,用他炸炸乎乎的江海话,大声地说着埋怨食堂师傅的学生。 学生们对杨淑华不满。人人背地里叫他“杨扒皮”。时间一长,连王峻山也背锅,不愿听同学说他们是老乡,是“一丘之貉”。 怨气越积越大,终于有一天暴发了。 这天是“老英雄”对着数量明显少了的打饭师傅,怒眼圆睁,不肯离开窗口。双方起了争吵,食堂师傅暴了粗口,气得“老英雄”连碗带饭,一把扣到了他头上,骂他“伙头军”! 学生动手,这还了得!杨淑华气得直冒青烟,揪住老英雄不放: “反了,反了!你这个学生是不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敢骂我们师傅‘伙头军’?不得了,看我怎么处分你!” 冲突不小,惹得学生会闻风而动。一番调查后,他们站到了老英雄这一边。 对抗悄然开始。一时间,《校报》和学生广播里,刊登和播出了一些听着更似“无厘头”的“黑色幽默”。特别有篇起名《课后铃声响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专稿,将打饭的声响说成“世界是最动听的声音”;学生打到的是“或多或少的几口”;师傅们“多收了三五两”;食堂师傅打菜的手得了“奇怪的手抖病”,“精湛”地抻着菜勺子“深入浅出”;能让每份土豆洋芋丝,“用珠算‘一口清’,立马报得出多少根”。 广播的话外之音,被杨淑华嗅出了异样。他冲进广播间,叫停广播,不准发布类似文章、言论!对方不为所动,他放出话来: “再不改过来,我要解散学生会!” 嗅到校园多了不和谐味道,许敬业出面了。他拦下杨淑华,不准采取进一步动作,升级矛盾。在许敬业看来,学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吃饱了撑的,要与学校过不去;历来学校与学生对立,方向反了的,都是不好逻辑。对学生反映问题,不能以这种方式解决。主要的,还得做思想工作。 徐敬义的出面,让各方暂时沉默。 沉默是暂时的。它酝酿着一场更大的动作。 最终,学生会宣布集体退出。杨淑华提出来,“不换思想就换人” 学校要定要改组学生会,重新选拔学生会干部! 一场海选活动,拉开序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