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神圣布里塔尼亚帝国历史 (第3/4页)
的北部和东部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重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工业资本家们为了压低工资,希望废除奴隶制,实行土地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降低食品价格,同时也使得黑人们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购买工业品;同时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反对自由贸易。而帝国的南部自殖民地建立以来,却一直沿着奴隶制经济的方向发展,而且始终保存着殖民地经济的性质;布里塔尼亚棉织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棉花,奴隶主却把大批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运往欧洲以赚取高额利润,并从欧陆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他们则要求降低关税,贸易自由。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调和的矛盾,南北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使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日趋尖锐,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伴随着布里塔尼亚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奴隶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帝国的有识之士在19世纪30至50年代发动了广泛的废奴运动,由他们组织的“地下铁道协会”,曾先后帮助4万多名南方奴隶逃往北方。1859年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约翰·布朗领导的反对奴隶制的起义,乔治四世皇帝对起义大为恐慌,严厉警告南部奴隶主不要过于压榨奴隶,而奴隶主们则诬称起义为废奴主义者煽动推翻皇室的阴谋,虽然约翰·布朗最终被奴隶主绞死,起义失败,但南北之间的矛盾已趋于白热化。1854年,帝国上议院在奴隶主的压力下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规定新州的内政问题由居民自己决定,然而法案刚一通过,奴隶主武装便冲进堪萨斯,企图依靠武力强迫新州居民接受奴隶制;而大批反对奴隶制的民众也从北方赶来,双方的武装冲突达半年之久,史称“堪萨斯内战”。 1860年,废奴主义者亚伯拉罕·林肯被决心废除奴隶制的皇帝任命为布里塔尼亚宰相,他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奴隶制在道义上是错误的”;但为了维护帝国统一,他主张以赎买的方式逐步解决奴隶制问题,并宣称,奴隶主追捕缉拿逃奴是合法的。但是,林肯的让步并没有满足欲壑难填的奴隶主,在林肯还未就职时,南方就发动了叛乱,有11个州(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相继宣布奴隶制是立国基础,制定了“宪法”;并推举大种植园奴隶主杰弗逊·戴维斯为临时总统,以弗吉尼亚的里士满为首都,公开打起叛乱旗帜,决定用战争巩固并扩大奴隶制。 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宣誓就职,15日,乔治四世颁布御旨,宣布南方各州为叛乱州,下令征集志愿军入伍,号召人民为恢复帝国的统一而战斗。南北战争从此开始。虽然南方蓄谋叛乱已久,军事准备充分,且拥有像罗伯特·李这样的优秀指挥员;但是有着光荣传统的皇家海军拒绝追随叛乱者,南方沿海被封锁,军备得不到西班牙、法等国的补充。所以,尽管南方在军事上一度占据优势,甚至逼近首都卡美洛特,但在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后,黑奴奋起勤王,约有50万人逃离种植园,使南部经济陷于瘫痪。1863年7月初,在葛底斯堡战斗中,帝国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7月4日又攻陷密西西比河下游的要塞维克斯堡。1864年,9月2日,谢尔曼子爵率部攻入南部腹地,占领乔治亚首府亚特兰大,随后向海岸进军,12月21日占领萨凡纳港,使南部陷于瘫痪状态。1865年4月3日,帝国军占领了南方同盟的“首都”里士满,9日,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率其残部28000人在弗吉尼亚州的阿波马托克斯向帝国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投降,延续四年之久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宣告结束。 南北战争最终粉碎了奴隶主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巩固了布里塔尼亚这个新生国家的统一,使南方经济从此纳入帝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为西部、南部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加上新技术被大量利用,使布里塔尼亚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进入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期,并最终在20世纪初叶恢复了曾经与法国并驾齐驱的强国地位。 5、“日不落帝国”之路 内战结束后,布里塔尼亚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文教事业也获得了较大进步。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帝国迅速完成了近代工业化,国民总产值由1869年~1873年的67.1亿英镑上升到1897年~1901年的179亿英镑;1860年,帝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为17%,远远落后于老对头法国(52%,包括立宪后的英格兰旧土)和当时已经开始衰败的中华联邦(42%)之后;但到19世纪80年代初,帝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就已与更早一步开始殖民新大陆的西班牙平分秋色;到1890年,这个数字则改写为30%,超过新大陆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联盟”(27%),上升到第3位,取代老欧洲强国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大陆的霸主。1860年与1900年相比,投入制造业中的资本从60亿英镑增加到了将近100亿英镑,产业工人的人数从330万人增加到了530万人,原煤产量从1700多万吨增长到2.4亿吨,生铁产量从不足100万吨上升到1.37亿吨,钢产量从1.2万吨剧增至1.02亿吨。1865年,帝国铁路线长仅3.5万英里,1870年增加到约5.3万英里,1875年达到7.4万英里;80年代是铁路大发展的十年,铁路线从9.3万英里猛增到16.6万英里;1900年,营业的铁路线已在19万英里以上,全部线路长度达近26万英里,超过南部新大陆铁路线的总长度。其间,农业也有长足的发展,1870年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产量分别是2.35亿蒲式耳、1.09亿蒲式耳和402万包,而到1900年则分别飙升到5.22亿蒲式耳、2.1亿蒲式耳和1.012亿包;对外贸易则从1870年的出口4.51亿、进口4.62亿英镑增长到190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