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英雄临难挺身出,渭水流深又逢君 (第2/2页)
按照突厥出军的惯例,大可汗本来可以得到最大份额的财富,但郑元寿知道突厥内部,已经各生异心,很多将领和颉利可汗面和心不和,他们私自截流了财富,真正落到颉利手上的,并没有多少。 但他却无可奈何,郑元寿刺到了他的痛处。 然后,郑元寿站在颉利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替他计划好了应对的方案。 “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 毫无疑问,这种国家层面之间的议和,权力掌握在颉利大可汗手上,他可以在财富分配上占得绝对的优势。 这切中了颉利的内心。 打仗并不是好勇斗狠,最终的目的是求财,能轻松获得财富,还不用冒风吹日晒,兵刃加身的危险,那是一件完美的事情。 但话是这么说,该得的利益,那是一分钱也绝对不能少。 郑元寿使出最后的大招,他亮出李渊给颉利开出的丰厚条件。 这种白拿的利益,颉利可汗不可能拒绝,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进攻,竟然如此云淡风轻地收场。 这对李唐来说是最满意的结果。 李世民在山东的局势平定之后,对郑元寿大加赞扬说:“和戎之功,岂唯魏绛,金石之锡,固当非远。” 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劳费了一些钱财,但颉利可汗不过是暂时做了一个财富的保管员而已。 终有一天,李唐英雄的兵将们,会亲手再取回来。
但李世民没有时间再多做展望,颉利可汗的大军,已在长安城外。 兵临城下,李世民接招。 尉迟敬德阻击了郁射设的入侵,然后退入长安城。 李世民开始表演。 颉利可汗的十万西路主力,趁着李世民新登帝位,已经杀到长安城下,李世民并不惊慌。 颉利的目的止于求财。 对于一个帝国的君主而言,格局未免过小,终有一天,他将尝到自己短视的苦果。 颉利可汗首先打破僵局,他抢先出牌,派出了一个专使,既想耀武扬威,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想近距离观察玄武门之变后,长安城的虚实。 那个人也是李世民的老朋友,他叫执矢思力。 他知道李世民新登帝位,根基未稳,便想给李世民一个下马威,他嚣张地恐吓李世民说:“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 但李世民根本不吃这一套。 他显示了大唐皇帝的天威,反将了执矢思力一军,“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 执矢思力圆滑老到,甫一接触,就知道李世民并不是一个可以用语言说服的人。 他赶快向李世民认罪,请求原谅,否则,即使日后突厥大获全胜,但自己恐怕只能在黄泉之下庆祝了。 好汉不吃眼前亏。 李世民不为己甚,他也拒绝了萧瑀和封德彝,想要遣返突厥特使的要求。 他知道他父亲李渊的宰相们,已经习惯了在突厥的yin威下屈服,但他不同。 他治下的李唐也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挺立于世间。 他是李世民,他将开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李世民气定神闲地对萧瑀和封德彝说:“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 他是攻心战的老手,绝对不愿意在气势上输给对手。 李世民看透了突厥的底牌,他先声夺人,只带领房玄龄等六个近侍,就直奔前线,隔着渭水和颉利开谈。 自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别之后,李世民这个对手,早已在突厥贵族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看到他在突厥大军面前,如此淡定而勇武,不由大是心折,他们纷纷下马,向李世民请安。 皇帝犯险,臣子也以死赴。 李世民身后,旌旗蔽眼,铠甲明亮,战意昂扬的军队,如云般涌来。 他大手一挥,让军将们后退布阵,自己单身一人,昂立马头。 渭水深流,全军静肃。 当民两大最具权力的人,再一次撞出火花。 李世民和颉利隔水而语。 李世民虽然英武盖世,他却忘记了,他已贵为大唐的皇帝和天子。 重兵当前,重难临身,皇帝单独身处险境,李唐的宰相们当然不会答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