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61章 渭水桥上盟白马,显德殿内弄弓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1章 渭水桥上盟白马,显德殿内弄弓刀 (第1/2页)

    老成持重的萧瑀挺身而出。

    他抓住李世民的马绳,坚决不让李世民单独面对颉利。

    在这一刻,萧瑀心中升起感叹。

    那个马背上,气宇轩昂的曾经的秦王,或者无数次象现在这样英雄盖世。

    但现在已是一国之主,是李唐的皇帝,他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行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但李世民非常清晰而深刻地明白,一上战场,任何身份都不会帮你赢得胜利,够狠够绝够冷够准,才可能笑到最后。

    他看了萧瑀一眼,他知道他的担心,但也非常明白,自己同样肩负战胜突厥的使命。

    个人的利益,真的已不再重要。

    要想赢得对突厥人的战争,就必须得到他们的尊敬。

    害怕,就会输一辈子。

    他只有站在突厥人的身上,李唐才会赢得属于他的尊严,那些尊贵的荣誉,他的父亲,包括他自己,曾经失去过。

    当时是不得不为,但现在,也到了不得不加倍收回的时刻。

    他李世民要让世界看到,他虽然用非常的手段,得到这个国家,但他却比任何人,更适合这个国家。

    这就是他一生的使命。

    他和萧瑀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李世民轻声但坚决无比地萧瑀说:“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

    渭水对岸,风声猎猎;渭水深流,静默无言。

    李世民单人独马,挺立高岸。

    那一刻,颉利心中涌现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感情。

    他觉得对面那个人,似乎已化身为一尊佛,一个天神,似乎给自己一种永远无法战胜的压迫感,或者,也是错觉。

    在那一刹那,颉利可汗有些分神。

    李世民清晰但富有穿透力的声音,隔着渭水传了过来。

    他责备颉利背负盟约,无故入侵,现在自己城坚粮丰,兵精将锐,守则固,攻则克,而颉利却远道而来,诸君惊疑不定,屯坚城之下,远离后方的补给,在战在和,一言可决。

    颉利恍惚之间,想起了自己手下的各位将领,向李世民请安问好的情景;也想象着执矢思力,在长安城中的生死不明。

    他来时一腔孤勇,在渭水之边,却似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马鸣风萧萧。

    他看似兵强马壮,心情却好像风中柳絮水中萍。

    颉利可汗摇摇头,这并不是他的性格,更不是他的作风,但李世民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勇气,让他第一次心生犹豫和怀疑。

    他感到这次入侵,和以往有些不同,但到底哪里不同,他却说不上来。

    情势不妙。

    仗是没法打下去了,那就和谈吧。

    就当这十万大军,是送给李世民的登基礼,陪他放了一场灿烂无比的烟花,只是自己为什么这么落寞?

    当然,这么大阵仗的烟花费用,那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李世民诚意满满,愿意承担这个花费,他给出了远远超出颉利想象的好处。

    双方握手言欢,达成妥协和共识。

    渭水便桥,白马见证,歃血为盟。

    颉利可汗退兵。

    他在骑士们扬起的漫天灰尘中,扭头望向高耸的长安城墙,那似乎是他一辈子,再也无法登上的天国之梯。

    他双眼露出一抹不经意的哀伤,拍马赶上大部队。

    此去天涯万里,再无归途。

    这是突厥,也是颉利最高光的时刻。

    当他动身北返时,突厥这个庞然大物,即将发生惊天巨变。

    颉利可汗将必须立即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忧外患,一个庞大的帝国,将以一种让人无法相信的速度,飞速枯萎。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李世民的日子就要滋润得多。

    他首先接受了群臣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李唐上下,显然一致认为,能定立城下之盟,能用金钱解决突厥的退兵,已是上上大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李世民虽然是无敌的统帅,李唐的军队也足够为他所用,但他刚登基,国内政局依然暗流潜涌,如果在战场之上,不能一战致胜,即使陷入长时间的持久战,也将面临很多不可预测的危机。

    李渊还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还未冷,李唐的几个主要军头,虽然忠于这个国家,但还没有完全臣服他个人。

    可以预计,只要和突厥在战场之上,稍有风吹草动,长安城的政坛,立即会引发山崩海啸,这是刚刚杀兄屠弟的李世民所无法承受之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