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61章 渭水桥上盟白马,显德殿内弄弓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1章 渭水桥上盟白马,显德殿内弄弓刀 (第2/2页)

能用金钱让突厥退兵,是一个无法希求更好的结局。

    李唐国内,就像打了胜仗一样。

    他们觉得,度过了这个难关,李唐就再也不会有迈不过去的坎。

    吹捧是肯定需要的。

    扣马固谏的萧瑀心悦诚服地说:“突厥未和之时,诸将请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

    完美解决了这个燃眉之急,李世民显然也心神俱悦。

    他颇为得意地回答说:“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

    李世民豪气上涌,接着预测了李唐和突厥的未来。

    他充满自信地说道:(突厥)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

    李世民志得意满地反问萧瑀道:“卿知之乎?”

    萧瑀非常上道,他心悦诚服地再拜道:“非所及也。”

    李世民并不只是说说,他是行动派。

    李世民来真的。

    他立即开始准备对突厥的战争,多年的军事生涯,让他非常清楚突厥的可怕战力,他知道,要想和突厥决战,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庞大的精锐骑兵。

    他的玄甲精骑虽然以一当十,足当精锐,但人数却远远不够。

    他需要更多类似突厥一样的能驰骋在马背上,弯弓搭箭的战士。

    李世民知道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不急,只要开始,就不晚。

    一步一步去走,他相信,只要往前,就一定有见到成果的那一天。

    李世民正式对军队下诏,大唐十二军,李渊曾经在天下大定后,马放南山,但迫于突厥的压力,早就重新恢复建制。

    李世民在诏书中豪气干云地说:“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他亲自担任箭术教练。

    皇帝在内廷显德殿,开设演武场,这种以身作则,上有所好的氛围,对于士兵的激励,足以让他们荣耀三生。

    训练的规模巨大。

    李世民每天都命令几百个战士,轮流进入显德殿,他亲自示范、手把手教他们箭术。

    对于那些箭术优异,进步神速者,给予直接的物质奖励。

    弓、刀、帛,李世民不吝赏赐,他让李唐的军队,保持了一种高昂的斗志,和强悍的个人素质。

    当然,还有为将为兵,一心为国的荣耀感。

    养兵千日,终有一用,每个士兵,都在热切盼望建功立业的时刻。

    君臣一体,劲往一处使,这是最好的大唐,也是最强的大唐。

    但李世民的身份毕竟不是以前的秦王了,以前他可以随着性子,自由冲锋在一线,但他现在的身份是皇帝。

    皇帝和皇权,规矩当然要多很多。

    文臣们不乐意了,他们苦口婆心地进谏说:“于(法)律,以兵刃至御在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人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这当然是老成之言,也是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道。

    就事理而论,也无法辩驳。

    李世民不循常理的做法,甚至招来地方官的反对,韩州刺史封同人,就一路狂奔到长安,向李世民切谏。

    但李世民心坚如铁,一律不予同意。

    他发自内心地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

    这并非李世民矫情,这是他当时心中真实想法。

    他起于行伍,长期在战场之上征伐,思想和理念,确实和文臣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也是李世民独特的魅力,也是大唐包容万象,辉煌灿烂的性格和气质来源。

    固步自封,只能培养优柔寡断,暮气深沉的政客,大唐王朝需要李世民的朝气和活力,时代,也需要他锐意的进取。

    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教授和期望,让军队和士兵感受到真切的鼓舞。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几年之间,李世民就建立了一支足以征服世界的精锐部队。

    他期待能有初试锋芒的一天。

    他将目光望向遥远的北方,那是中原大地,从来不曾解决的心腹之患。

    星汉灿烂,天下同此一轮明月。

    今夜的颉利,你又在忙什么?

    颉利可汗没有李世民这么多的多愁善感,他现在焦头烂额。

    漠北要变天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