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明定南边_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第2/4页)

坟碑磕了三个头,说道:“青城道长老人家,请原谅晚辈打搅安眠。待我进入李顺堡寻访到师姐后,一定前来谢罪,另立新碑。”说罢,双手发力,取出碑石。碑下为黄土夯实,又挖土三尺,果见玉匣一只:匣上有字:“玉匣藏金钥,开启石堡路。”打开玉匣,但见一把长约二寸许的金钥,光彩夺人。钥匙上镌有“启堡金钥”四个蝇头小字。令人费解的是:黄金性软,而此钥匙奇硬,不知为古人用何种金属铸成?

    取钥匙之后,黄义明重上陡崖,由玉匣中取出金钥,缓缓插入“要进蜀王殿,矶崖晋老道”十个环字中间的暗孔,口中祝道:“愿青城道长在天之灵,保佑我寻找到师姐。”言毕,突闻得滚雷般的一阵轰响,顺着钥孔方向,原先完整无缺的陡崖,已裂开一条可直攀堡顶的阶梯路。

    黄义明一阵兴奋,直奔堡顶。登顶后才发现,原来传说中的李顺堡为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楼,共上下两层,虽经千年风吹雨打,仍旧坚固异常。他踩着厚厚的积尘,来到石楼顶层,但见遍地都是被先人遗弃的军械,石楼底层也是同样景象。黄义明暗道:此处是李顺堡不假,但石楼上下,最多可容百余人,且此处无水、无粮,李顺纵能率军登临此处,又如何活得下去呢?莫非此堡另有暗道,能通过堡下陡崖,直下岷江不成?思想及此,黄义明拾起前人遗弃的兵器,四处敲楼坪。“空的!”“空的!”他兴奋地叫了起来,但是随着叫喊,却是一声轰然臣响,把他掀入了无底的黑暗。

    进入黑暗中很久,黄义明才慢慢苏醒过来。远处透来一线微光。他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厚厚的垫上,并未受伤。刚才显然是受惊过度,失去了知觉。

    顺着黑暗下行,黄义明发现身临一个巨大的古代兵库中。头顶有数米高的石壁,下面沿伸着无穷无尽的石阶小路。路的两侧陈列着数不清的刀、枪、剑、戟和其他兵器,寒光逼人。他随手抽出一把脱鞘的宝剑,发现剑柄上镌有“应运元年”字样,“应运”是大蜀王李顺的年号,也就是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到至道元年间,当时他们率农民军攻克成都后,曾建元“应运”,这说明兵器的主人是大蜀王李顺无疑,也说明民间有关李顺堡的传闻并非空xue来风。

    顺着微光,黄义明沿石阶而下,以为快找到古堡出口了,走到路的尽头才发现,透亮的地方是一个人头大小的气窗,外对着岷江万倾水面。顺着气窗外望,日光在眠江的水面上闪耀。又是一声轰然巨响,他掀人更深的底层。

    这次这黄义明没有吓昏,而是镇静多了。他他发现自己站立在一个巨大的有弹性的软垫上。黄义明已逐渐习惯了古堡中的黑暗,借助气窗透过的微光,不用手电筒,也能看清堡内的陈设。第二层库房也是巨大的兵库,与第一层所不同的是:这里陈列的是弓箭和盾牌。他随手拿起一张弓拉了一下,好厉害,居然仅拉开了三分,看来大蜀军战士都是了不起的人。黄义明这时发现,古堡的库房与库房之间是利用翻板结构来连接的。人能下得去,但上不来。这样的设计,也许是大蜀军害怕内部出叛徒,而自断后路。那么前面一定有出口!黄义明继续前进,在第三层库房中陈列的是数不清的长武器。有矛、斧、砍刀、钩连枪……,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库房中央兵器架上插着一支一丈多长的矛,矛柄上刻着“燕人张飞”的字样。张飞是三国时人,比李顺生活的北宋年代要早了七百多年,他用过的武器竟然被放置到这里,这说明大蜀王是一个收藏古兵器的爱好者。

    在库房的第四层和第五层,有着堆积如山的铠甲和马具,还有很多突火枪和突火炮。这中国最早的火药兵器。看来李顺真是活着进入李顺堡的,他没有甘心于失败,而是一直想复国。

    黄义明对活着走出李顺堡有了信心。因为虽不能退回入口,却有把握找到出口;而从石阶小路前方气窗的位置来判断,距离岷江的水面已越来越近、出口一定就在接近岷江的水面上。但是对于能否在李顺堡中找到师姐,黄义明却心中无底。

    进入第六层库房后,黄义明大吃一惊,因为这里储存的不是兵器而是书籍,在小路两侧陈列的书架上,堆积着许许多多的线装古书,还有一部分文字书写于竹简之上,用线串着。这显然是先秦古籍。看来大蜀王李顺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黄义明随手拿起一部线装书,封面上写的是“大蜀雄军名簿”。还有一本书页里用密密麻麻的字写道:“豪宗王某不法,侵夺人田,正法,还佃民张洋旧地十亩”。这是大蜀政权惩办豪强巧夺民田的裁决书。书架上还有一捆厚厚的竹卷,我打开一看,卷首竟刻着“竹书纪年”四个大字。按前人的说法,这是先秦古籍,被晋人发掘,佚于唐代。看来此书时至宋代,仍在传世。

    黄义明此时感到腹饥难忍,心想无论能否找到师姐,得赶紧出堡。便无心浏览书房藏书,顺着前面宛延弯曲的石阶小路,急步前行。当进入第七层库房后,了,已看不见前面气窗中透过的亮光。因为周围是一片灿灿金光,把高大的库房映得通明。原来这是大蜀国的金库,路边堆满了数不清的金锭、银锭、布帛和绫罗绸缎。无法估价这些财富的价值。

    当进入了第八层库房,“粮食!”“粮食!”黄义明高兴得双脚直跳。这下可饿不死了。原来这里是大蜀军的粮库。堆积着如山的米袋、面袋和各种新鲜瓜蔬。而据估计,这里的储粮,足可以供万人大军吃上一年。奇怪的是,从大蜀政权建立至今已过了近七百年,为何粮库中的东西还不腐烂?黄义明此时方发现,尽管堡外已是盛夏,而堡内气温却凉爽益人。心中暗道:莫非大蜀军发明了一种能使被储藏物品不腐的恒温?看来自然界中未解之谜尚有很多。

    黄义明已走向石阶小路的尽头,前面出现了丁字路口。李顺堡的出口看来就在前面了。路口旁是一口数十米见方的深潭,潭水清澈,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大鱼正在水中遨游。潭旁立有石碑一块,上书“长寿泉鱼池”。看来这里是大蜀军的水源和渔池。这口潭显然与岷江水源相通,这些鱼无疑来自岷江,捕之不尽,用之不完。在潭傍黄义明掬水痛饮,拿出干粮饱餐,顿觉精清气爽,消除了全天疲劳。

    顺着丁字路口右转,路的两侧排列着许多大灶台,一根根特制的长烟囱通过一根总管延伸到气窗之外。灶内残烬依然,灶旁则是数百张石制桌橙。这里显然是大蜀军的伙房,莫非李顺堡内还真有人活着?是人?是鬼?想到这里,黄义明一身冷汗。

    透过气窗外望,这里已和岷江水面持平,岷江上落日的余辉,正映得江水一片通红。黄义明以为他终于可以出堡了,尽管寻找师姐着,心中却一阵喜悦,大踏步地向前跑去。

    “堡内有人!”突然间黄义明突然惊恐地叫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