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第3/4页)
起来。原来路径稍下拐角处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的高台,台的正前方是一对巨大的“水晶玻璃门”,阻挡着岷江万顷碧涛涌人堡内。借着落日的余辉,黄义明清楚地看到:身材魁梧,面色乌黑的大蜀王李顺面向岷江,手按宝剑,目光炯炯地坐在王位上望着他,大蜀王身前是一张书案,书案正中放着一个斗大的木盒。木盒旁边则陈列着大蜀王征战用的金玉雕鞍。大蜀王两侧对坐着数十名文武将官,手中持笏,目光安祥。文武将官再下,又对站着数十名持戟的卫兵。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蜀王殿。 “堡内有人”蜀王殿上回响着惊恐的叫声,但是没有任何人回答。莫非他们都死了吗?黄义明惊恐的身上每根毛发都竖了起来。惊魂少定,黄义明上前细察,发现蜀王殿上站立的.果然都是死人,只是他们容貌如初,坐而不倚,立而不倒。 正在惊恐之时,黄义明却突然听到一声稚嫩的喝声:“何方妖人竞敢私闯堡内打搅我母清修!”黄义明定睛一看,发出喝声的竟是一位年仅四五岁的男孩,自蜀王殿后的拐角处走出,其身后跟着一位年似二十余岁的美貌妇女,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师姐顾桂英。令黄义明不解的是:师姐年长出他许多,在师姐与他分离之时,他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孩童,现一眼看去,师姐年龄竟与他相仿,因何师姐容颜不老,永葆年轻? 黄义明叫了一声师姐,跪地便拜。顾桂英尚能识得师弟的容貌,急上前双手扶起道:这是拜师之礼,你这样拜我,我如何承受得起?顾桂英又对身边小男孩喝道:不得无礼,快叫师叔!小男孩甚知礼节,向前双手作揖,用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师叔。随后便是师姐弟二人坐在大蜀军的伙房石橙上叙归。 顾桂英说道:那年我从师傅学艺初成,养父顾炎武让我嫁辽东人刘肇基。刘肇基后因功,官迁辽东副总兵。李自成入京、崇祯帝死,刘肇基随史可法退守淮扬一带,官加左都督、太子太保。清兵围扬州,史可法邀诸将赴援不至,惟独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自白洋河驰援,守北门。清大军尚未集,刘肇基建议史可法主动出击,背城一战,以败中求胜。史可法不懂军事,只准固守。至清大军至围攻破城,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巷战,格杀数千清兵后一军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我原欲与夫君同死城中,但已有孕在身。夫君要我务必出城赴川寻其师青城道长,照顾生下此子,以为刘门留后。我无奈杀出血路出城,入川后千方寻访青城道长入得此堡,生子撫育。现你来得正好,可代我出堡照料此子、传授武功,我将追随夫君地下同去。 黄义明说道:师姐何出此言?且师傅身死,大明已亡,师傅派我寻访至此,是为了让你代师传授我武功,以诛除卢逆,夺回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继存中华文脉。言毕遂告知师姐自入堡之后,明亡旧事。 顾桂英听说国亡师死,放声痛哭,跪身向南方磕了三个响头。起身道:我追随夫君于地下的意愿已决,你不必再劝。但我一定会遵从师傅的遗嘱,传授全部武功给你。你先歇宿一夜,明日起我即传你武功。 此时岷江上的余辉已渐消失,蜀王殿渐变黑暗。顾桂英拉起黄义明的手走到蜀王案前,但见案上的木盒用朱漆写着:“大蜀王镇国之宝”七个大字。顾桂英用手打开盒盖,但见从盒中缓缓射出一片光明,把蜀王殿照得明如白昼。原来盒内是一块重达数斤的玉印,印柄上镶着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蜀王殿上的光辉就是由这颗夜明珠发出的。印的一角残缺,用黄金镶了边。顾桂英向黄义明解释道:“大蜀王镇国之宝”是李顺的玉玺,亦即大蜀王发布公文的用印。玺柄的夜明珠据传为西周穆王远游天山时,西方女王西王母的赠物。当时在离别宴会上西王母赋诗: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答诗: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此及三年,将复尔野。 为了表示诚信,周穆王解下腰间玉带相赠。西王母则回赠了这颗无价之宝——夜明珠,这也就是古书中所讲的王母珠。 玉玺本身也是用一块无价珍宝“和氏璧”雕成的。据说春秋时卞和得玉于楚山中。献于楚王,楚王不识,刖其左足。再献,又被刖右足。卞和抱玉痛哭于山中三日,有大臣告诉楚王,楚王命玉匠剔除裹玉之璞,果然得到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后辗转流入赵国,秦始皇欲用五城相换,赵王不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和氏璧,用它制成了中国第一颗玉玺,以象征至高皇权,并在玺柄上镶了王母珠。玉玺传至东汉末,董卓欲篡汉,逼马皇后交出,马皇后用玉玺击董卓未中,跌掉了一个角,董卓命金匠用黄金镶边。玉玺后传至东晋、南北朝乱世,突然失踪。它何以最后落到了大蜀王之手,这实为千古之谜。
黄义明又见蜀王案桌上铺有李顺用雄厚的颜体字所写下的遗诏一幅:“余平生有二恨,昔年随王小波征战彭山江口镇老虎滩,遇官军突袭,有千船金银珠宝沉入岷江,兄弟死难无数,此一恨也;困守洞中无许年,不得出,此二恨也。来年有人入得此洞欲举大事者,以洞中全部储金并老虎滩千船沉金相赠。钦此。” 蜀王殿四壁是富丽堂煌的龙凤纹雕,大蜀王坐的龙椅完好如初。殿前尚亡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大蜀国造九天玄女洞天福寿宫”,碑背正中则绘着弯弯曲曲的线条,当为用不为人所知仍符号标示的碑文。右、左两侧分镌联语:福生宫中仁寿常驻;身在洞邸金身永存。横幅为:知机者开。 顾桂英向黄义明解释道:大蜀王崇尚道教,因此称李顺堡为“九天玄女洞天福寿宫”。明言堡分九层,内藏道教玄旨;寓意则见于对联,要旨为两条: 一是说如有人入得此堡,便可永生不死,显然大蜀王等人是知晓此堡的奥秘的。你未见我自入得此堡,已多年过去,始终容颜未改吗?你未见李顺堡八层所储米、面、瓜蔬始终不腐吗?这显然与李顺堡内的空气、长寿泉中的水质,以及一年四季堡内气温却凉爽益人、恒温不改有关。但是大蜀王何以造此,却无人知晓。看来天地间未解之谜尚有很多。但人常年居此、封闭不出,与死又有何异呢?我在此居,实已丧生趣,不是为抚育比儿长大,我早已想自己了断了。 二是碑文中的线条,暗示了启动古堡机关的方法,亦即开启阻挡着岷江万顷碧涛涌人堡内的这一对巨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