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8、人生态度 (第2/3页)
同,一个遵循透视法,让人往而不返;一个则观全天地,无往不复……我们现在再谈一谈,中西方思想对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时的看法,又有什么不同。” 安忆回归到正题后,脸色也恢复了严肃,继续说道:“传说希腊有一位水仙之神,名叫纳喀索斯(Narkissos),这家伙是个美少年,估计相貌和你弟差不多。 但不同的是,这家伙有一天路过一片湖泊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却不知道那就是自己。 于是便临水自鉴、从此沉迷于自己的仙姿,不能自拔,最终跳下去和影子寻欢,活活淹死了。 我初次听到这则故事时,觉得很难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到这个程度? 但后来对西方思想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后,我才发现这个水仙之神,恰恰最能证明西方那往而不返的思想特性。” “为什么?”顾和颜面露出疑惑。 “因为西方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条单向性的无尽追逐的道路。 比如笛卡尔提出了价值理性,再到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不断完善,终于将价值理性的讨论,推上了最高峰。 可到二十世纪时,整个西方的哲学主题,却都在批判黑格尔。 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一个又一个大哲学家,都在怀疑价值理性对人类本身的真实性。 显然,这些人都很伟大,成就上也非常卓越,可他们对自己提出来的思想观点,最后却都无法自圆其说。 这时候我就情不自禁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他居然在一开篇就说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 顾和颜顿时目瞪口呆。 安忆见到她的反应,只是笑了笑,又接着说了下去。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正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有老子,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那些艺术家们没有选择往而不返的透视法,也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类本身相独立的一个客观世界。 元代画家倪瓒画兰花时,题了一首五言诗,最能说明这个情况。 诗云: 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我们中国人就像这生长在幽谷中的兰花,即便再孤独、再无人问津,依然可以倒影自照,并且在春风吹拂时,把春风当成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然后会心一笑。 而除了倪瓒之外,在他之前如宋代的叶茵,在他之后如明代的园信和尚,也都有各自的七律《山行》和《天目山居》,分别表明了中国人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前者诗云: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后者诗云: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青山、飞鸟、晓鸦,这些在西方人眼里,都是与人类相互对立的自然之物,可是到了叶茵和园信和尚的眼里,他们却成了各自生活中的老朋友。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超然的生存体验,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因为这些自然之物,代替人类本身化解了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后,必将感受到的孤独感。” 顾和颜听到这里时,内心深处无疑已是被深深地震撼。 这是她在学习绘画之前,甚至在认识安忆之前,从未涉及到的感性领域。 曾经的她,只是在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的知识领域中,自由翱翔、无限驰骋,并且总能将自己的同学远远甩在身后。 无疑,她是学习过程中最出色的一个,但没人知道的是,她也是最孤独的一个。 因为在那些复杂而神秘的数学公式中,她所能看到的那些抽象的风景,即便再迷人,也无法跟别人进行分享。 而现在听到安忆这番话后,她心中的孤独感,蓦然消失了。 因为数学本身,便可以成为她最知心的朋友。 “所以按照你的意思,我是不是不该再学习西方这套素描、水粉、以及油画的绘画方式?”顾和颜沉吟许久后,才对安忆问道。 不料后者却是摇了摇头。 “现在我们可以谈如何合理的运用绘画技术了。 在六朝时期,齐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过绘画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以及传移模写。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姑且只谈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两种。 其实这两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