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7、无用之用 (第2/3页)
顾和颜蹙着眉头一阵思索,最终还是诚实地摇摇头,“我说不出来。” “但你能感觉到,对吗?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一扇窗子框住一轮明月,其实平淡无奇. 可如果在窗子和明月里边,再探出一支梅花来,这三者一结合,就让你立刻觉得很美,甚至像一幅中国画了,不是么?” 安忆淡然笑道:“我告诉你,这首诗里所说的不同,便是这梅花给你带来了诗意。 而诗意是一种知觉美,你无法用具体的语言将其说清楚,但你总是能清楚得感觉到。 比如说你吃一颗桃子,你第一反应会说甜吧?但甜只是一个文字上的概念,你吃西瓜它也是甜的,但桃子和西瓜的甜是不同的。 你说不清楚桃子到底是什么甜,西瓜又是什么甜,但只要吃进嘴里,你的感觉,却能清楚地做出区别来。” 顾和颜听到这,不禁满脸惊讶地望着他。 因为这些例子她理学再好,也绝对反驳不了。 “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现在去看看你的画吧。” 安忆说完便收起鱼竿,从小马扎站起了身,然后跟顾和颜一起来到画前,又对她问道:“你觉得自己的画,有诗意吗?” 顾和颜俏脸微红,不知该如何作答,只能回道:“当局者迷,我不知道。” “那你带手机了吗?” “带了。” “马上百度一下,吴冠中先生的水乡作品。” 顾和颜照做。 一会儿,安忆问道:“现在看出你和吴老之间的区别了吗?” “嗯,他的画很简练,能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余味……” “为什么他的画会有余味,想过这个问题吗?” “额,不知道。” “因为吴老即便学过西洋画,且把西洋画的技术学的特别精湛,可大成之后,还是明白了我们中国画的高明之处,所以他画水乡时,也跟那些老祖宗一样,学会了留白。” “留白?” “对,就是留白。” 安忆直言说道:“这是我们中国画独有的,西洋人初见时,以为我们只把画画了一半,其实并非是我们没把画画完,而是他们压根就看不懂我们的画。 因为有留白,我们中国画,天生便带有诗意。 比如徐渭的《秋亭嘉树图》,上端不过一处远山,下面则是几棵树、一座茅草亭子,再加几处枯山而已,剩余全是留白。 可你只要静静观看,就会发现那些留白处,远山上是蓝天,远山下是江水,茅草亭旁是小径,它们层次分明,全然都是真实的自然景象。 再比如米芾的《春山瑞松图》,上端也是几座远山,下端则是一座草亭加几座山头的松树,而其余留白处,远山上是青天,远山间是苍茫云海,看者绝不会搞错的。 当然,这两幅都是山水画,是以大观小的绘画作品,所以后来的老祖宗们,不会满足于此,于是到明清时期,他们又开始了以小观大的绘画方式。 比方说八大山人,整幅画就只有一条鱼,还翻着白眼、古灵精怪的,剩下全是留白。 可你会发现,那些留白处,哪是西洋人以为得空无一物,分明是满纸江水,碧波荡漾嘛! 所以那句话对的,我们要如何才能看懂绘画作品? 那必须要带着我们自己的情感推动,让自身的想象力,一起参与到作品中去。 而这些留白处,便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想象之地,一如你读一首诗词,也需要在脑中想象出其中的景象一样。 那些最终能带你美的感受的事物,便是诗意。” 顿了一下语气,安忆又继续说道:“所以你画风景画时,像蓝天绿水之类的,何必跟西洋画一样,全部都画出来? 你就算什么都不画,我也一样能看出它是蓝天和绿水,不是吗?” 顾和颜心中一阵恍然大悟,随即思忖良久,才问道:“所以古人瞧不上西洋画,是不是也跟留白有关? 后者不仅用透视法,把画面的格局变小了,还一模一样写实,画满了整张作品,让人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就跟照片似的?” “你说到点子上了,看来你最近没少看美学著作,进步很大嘛。” 安忆笑着夸了顾和颜一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