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叫水往西流 (第1/3页)
刘振华所在的沙梁子垦区北面每年春夏由于天山上的雪水融化侵袭,使得土地极为肥沃。但因为没有稳固的水源,这里仍然是一片荒野,渺无人烟,偶见牧者的流动毡帐 地势上,这里从东向西分别为冲积平原、戈壁滩、风成沙漠。 山前洪积扇上的戈壁滩,多砾砂,稀疏地生长着矮小耐碱草类,零星分布着红柳、芨芨草、枇杷柴等,一望无垠,苍茫空阔。 间或有牛、羊、马匹啃食着衰草,几峰骆驼昂首耸立,灰色的鸟雀跳跃飞腾。 河床故道切割深,难以引水灌溉,。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盐碱较重,表土蓬松,泛碱季节触目茫茫,风起时白雾弥天。 生着碱蓬、骆驼刺、红柳等草类和灌木丛。河故道两岸还有繁茂的胡杨树、沙枣树、梭梭林。傍晚或凌晨十分还能看到黄羊狂奔,野鸡惊飞,草鹿出没。 刘振华根据土地上的痕迹,发现历代时应该有小规模的屯垦,荒原上尚有田埂依稀可辨。 戈壁滩与冲积平原交接处,由于雪水渗透,多泉,形成了一片溢水带。 远方的低洼处还有大片苇湖。夏天的时候芦苇长势迅猛,阻断阳光,所以水依然冰冷刺骨。现在这个时候,芦苇遮盖,外边天寒地冻,水面上只结薄冰,反而暖和些。 苇湖边,有四五人都无法合抱的粗壮老榆撑起蔽天华盖,引来无数飞鸟筑巢。 风化的沙地和沙漠直接接壤,其中寸草不生。这些沙丘随风移动,连野生动物都极少出现。开春时狂风袭来,黄沙蔽日。炎夏白昼,大地如火炙烤。热浪如旋风般腾地而起,团长张雄伟也注意到了这片地方,因为这里的土地最适合耕种,只要解决了水源问题,就可以种植棉花和粮食。 在团党委夸大会上,团长张雄伟提出引水西流的建议。结果整个会场中众人意见相差极大,有的人觉得可以先勘察一下,试试看;也有人人觉得那边地势太高,根本无法把水引流过来。 但张雄伟的态度坚定。 鉴于地处刘振华所在的沙梁子垦区,他特意把刘振华叫回团部来。 “团长,这些技术上的事我也不懂。但我觉得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在男的事儿也能办成。” “说的好!只要你有信心,我代表团部也表个态,绝对支持!” 张雄伟说道。 当晚,张雄伟便带着去见了生产办公室的领导。 “哎呀……叫水往西流,那可真是难啊!” 生产办公室的这位领导,曾经当过减租灭霸工作队的队长,去过沙梁子垦区,对那的情况很是熟悉。 “那里的老乡给我说,当地以前有个财主,也看上了这片地方的好土地。花了几年的功夫修了一条渠,但放水时,处处坍塌渗漏,连一道低矮的土包都流不过去。” 生产办公室的领导说道。 “漏水的话,堵上不就好了?” 刘振华说道。 “地主当然能想到这个法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长工一开始用芦苇填堵,但根本没用。不过这地主也是财大气粗,命人从家里拿来毡子堵漏,还是没用!后来花光了钱,水却一滴都没有流过来,把自己活活气死了……” 这一晚刘振华一夜没合眼,总是想着白天领导说的那个故事。 真假暂且不论。 当地有这么个说法,就证明引水西流的确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翻个身,长叹了口气,刘振华想起以前的战斗,想起南泥湾大生产时期的日子。又想起司令员在动员大会上说,既要客观的服从自然规律,又要有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 想到这里,刘振华就再也睡不着了。 “刘振华!” 团长的声音从门外响起。 “到!” 刘振华电打一般从床上跳起。 “去垦区看看。” 随行的还有位文化教员,是张雄伟专门请来的。 沙梁子里积雪初化,泥泞难行,大清早的寒气袭人。 刘振华从营地里叫来了机枪手和小家伙儿,众人一起在荒野里测量地形高差。 “团长,咱们没有水平仪和花杆。” 文化教员说道。 这让张雄伟也犯起了难…… 别说欧沙梁子没有,这样的专业测量仪器连团部都没有。 刘振华闷着头想主意,忽然瞥见了机枪手。 “你过来!” “连长!” 机枪手不知刘振华有什么事。 往他面前一站,刘振华就拍着他的肩膀对团长张雄伟说道: “团长,教员,他这大个子,要是站的笔直笔直的,可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