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熊说诗经_第三章 静夜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静夜思 (第1/2页)

    琦琦熊一打听张校长是有一个女儿,不过已经结婚了。新婚燕尔,如糖似蜜,看来是自己想多了。再打听加琢磨,明白了,感情越是说希望,越是没有希望。希望班是原来是垫底班。不过这样也好,本来就是垫底的,还垫底也没有退步,只要排名进一步,同年级八个班呢,只要进一步,不垫底就是巨大的进步。如果带第一名,变成第二名,校长还不吃了我。

    这下人基础太差,照本宣科就算现在的补上了,基础还是比别的班差,还是比不过,看样子要从小学补起。每周课补一课吧,能补多少补多少。先补简单的,就选《静夜思》吧。

    说干就干,琦琦熊上网查《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解: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乖乖!为了在床前看见月光,大家们真够拼的,一下子多出四种说法。就算是本义的床,也搬到窗下,打算就着月光行周公之礼。

    这个有意思。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发现自己比大家还高明,也许就能打消自卑心里,勤奋学习迎头赶上。穷则思变,不玩点邪的是不行了。玩邪的一定行吗?当然不一定,反正是垫底,不行大不了还是垫底。又不是领先的班,玩坏了保持不住领先地位。干!

    第二天,语文课,琦琦熊站上讲台。

    “今天本该讲《劝学》,但你们基础太差,说了你们也听不懂。循序渐进,先补补简单的吧。谁会背《静夜思》?”琦琦熊老师说。

    说静夜思可能有一半人忘了,说床前明月光就都想起来了。但还是有一半人不服,太小看人了!心直口快的孟璐就是其中一位。她起身大声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背完就坐下,故意不等老师允许。

    “好!孟璐同学背得很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孟璐同学。月光是垂直照进来的,还是斜着照进来的?”琦琦熊老师说。

    孟璐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什么问题?以前老师就让我们背,不让我们思考问题。想了一会孟璐说:“应该是斜照进来的。床是私密区,距离窗户还有一段距离。斜照才有,床前明月光。”

    孟璐越说越得意,脸上泛起红晕。

    “非常好!孟璐同学善于观察,你们要向孟璐同学学习。”琦琦熊老师说。

    同学们都看向孟璐,看得孟璐都不好意思,人面桃花了。

    “静夜思,静夜思。同学们谁能够告诉我什么时候最夜深人静。”琦琦熊老师问。

    熊老师的问题还真有点意思,以前还真没有想过。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从午夜到黎明前都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