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静夜思 (第2/2页)
“中国古代将一日分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子时为半夜11点到1点,子丑寅卯,以此类推,卯就是清晨5点到7点了,天都亮了。子丑寅,那个时辰你们睡得最死?”熊老师问。 同学们又七嘴八舌讨论一番,最后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寅时,黎明前的黑暗是人最困倦的时候,应该最安静。 “老师再问你们一个天文问题。月圆的时候,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比如中秋节月亮什么时候升起?”熊老师问。 又是一个同学们没有考虑的问题。同学们陷入了回忆,张鹏同学最先回忆起来,马上举手示意。熊老师看问题确实与众不同,赢得了尊重。张鹏同学开始讲课堂礼仪了。 熊老师看了一眼备课本中的座位分布图,每个座位上有同学的姓名。 “张鹏同学,你先说。”熊老师伸手示意说。 “我家楼层高,东面不受楼房遮挡,我记得中秋节的时候,六七点钟月亮升起,子时月亮在中天。”张鹏同学说。 “真棒!观察问题视角很重要,要学张鹏同学,高瞻远瞩。”熊老师举起大拇指点赞说。 这也算高瞻远瞩呀,不就是住所高吗? 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半圆,半圆上画上小月亮,写上子丑寅卯。 “同学们,月亮斜照入室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间?”熊老师问。 “是寅时。”同学们齐声说。 “正确!寅时夜深人静,与静夜思最配。公元726年农历九月月圆之夜26岁的李白客居扬州,面对西沉的圆月写下这首传诵千古《静夜思》。宋版《静夜思》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意:不仅有圆月,圆月之下还有朦胧的山影。正是寅时圆月西沉时的景色。”熊老师说。 同学们一下子眼睛亮了,古诗还可以这样读的,难怪熊老师说我们基础差。不光我们基础差,是都基础差。不是文学基础差,是科学基础差。语文老师可不科学基础差嘛! “其实每一个人心目中都可以有自己的《静夜思》,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静夜思》是什么样的呢?”熊老师又提出一个新问题。 “老师,您是要我们写《静夜思》?”李娜同学兴奋地说,眼睛都冒星星。 “为什么不呢?明朝人能改,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分析、结合两个版本,站在巨人的肩上,写出你们心目中更好的《静夜思》。”熊老师说。 同学们于是开始七嘴八舌讨论,熊老师开始闭目养神。熬夜备课的确有点辛苦,好在结果不错。最后同学们拿出自己版《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谁上来说一说?”熊老师说。 在同学们的推举下,夏燕同学走了上来说:“明月光是名词,与疑是地上霜比较搭配。看月光是动作,两句衔接不如明月光好。” 熊老师点点头,示意其接着说。 “落月斜照,抬头就够了,不需要举头仰望,床前举头看见的不是明月,是天花板。”夏燕说。 “真棒!”熊老师双手点赞说,“《静夜思》是李白的成名作,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怎么才能写出千古名作?” “不知道,没有想过,我只想期末考试都及格,最好能够良好。”夏燕低头说。夏燕文科尚可,理科不太好,数理常常挣扎在及格线上。 “要想,想明白了就是优秀。能优秀,干嘛还期望良好呢?我们希望班版本的《静夜思》就是优秀作品。你们有这个能力。”熊老师猛灌心灵鸡汤。 “《静夜思》很简单,全是大白话。不是李白的文学素养有多高,是李白的立意高,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外出找工作的文人都是游子,找工作不容易,都很孤独,尤其是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就更加孤独。特别圆月之夜高朋满座,推杯换盏,再热闹也都是应酬。酒醉之后半夜醒来,独自一人更觉寂寥,月光如寒霜一样清冷而孤寂。远望家乡,明月西沉,乡愁逐渐涌起,一浪高过一浪,不能自已。”熊老师说。 “所以,我们只要立意高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能写出千古名篇?”夏燕抬起头问。同学们也抬起头。 “是的。但这不容易,需要机遇。有希望,就应该为之而努力。不过有一些事是可以做到的。将今天的讨论总结一下,做一期板报,你们应该行。我相信你们绝对有这个能力。” 希望班的《静夜思》黑板报在学校引起不小震动,希望班的同学感觉大大露脸,看到了希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