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第2/2页)
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孟璐说。 三组同学介绍完以后,熊老师上讲台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白露9月7-9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古人注意到北方有两个露水比较多的季节,白露和寒露。 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白露过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白露之所以露水多,是因为暑天空气含水多,温度降低,含少量降低,天气变得凉爽。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常见露水,是因为昼夜大,夜晚寒冷。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白露时节正是芦苇开花的时候。白洋淀暑天结束的早,芦苇开花早一点;上海地区暑天结束的晚,芦苇开花晚一点;秦国纬度在二者中间,芦苇开花时间在二者之间,正好是白露时节。 白色的芦苇花毛绒绒的,表面积大,最适合露水凝结。有露水的天,芦苇花挂满了露水。光照在芦苇上形成反射和折射,变成偏振光。微弱的有点炫目晶晶亮的偏振光,看上去有点像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的是白露时节大片大片饱含露水的芦苇花如霜一样洁白。”熊老师说。 “不对,老师。以前老师说,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白露为霜说的是,秋深露水凝结成霜。”夏燕说。 “露是水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霜是水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露是水珠,霜是霜花。露水凝结成的是冰珠,不会形成冰花。露水永远不会凝结成霜。寒露时候形成的露水,只是冰冷的露水,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冻结的冰珠,但即使这样也不会变成霜花。明白了吗?”熊老师说。 “明白了!”同学们齐声说。 “这件事告诉我们,仅仅对语文感兴趣,学好语文是不够,还要学习物理、生物、气象、化学,还有数学,要准确描述科学现象,没有数学是不行的。没有理科知识还会出现注解笑话。文学大师也一样。”熊老师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