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第2/6页)

但恐唐祎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

    总结一下,李密的这上、中、下三策,他的上策,主要建议杨玄感引兵北上,占领涿郡,封堵临渝关,与高句丽前后夹击,让隋炀帝腹背受敌;中策,建议杨玄感一路西进,占领都城长安,致使隋炀帝有家难回;下策才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

    如果杨玄感选择上策和中策的任何一策,恐怕隋朝当时就会提前灭亡。可是,杨玄感思虑再三,既没有选择上策,也没有选择中策,而是选择了李密提出的下策,攻打洛阳。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杨玄感兵败身死。

    所以,攻打洛阳,并不是李密的初衷。可是如今,李密成为了瓦岗军的最高领袖,却率军攻略河南,对洛阳步步紧逼,这岂不是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吗?当初,李密仅仅是杨玄感的一个谋士,他是站在一个谋士的角度,去分析天下大势。现在,他是瓦岗军的最高领袖,他必须要从瓦岗军的实际情况出发。

    李密之所以决定攻打洛阳,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瓦岗军的根基在河南。

    瓦岗军的第一任首领翟让,是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法曹。大业七年(611年),因为犯了事被关进了监狱。可是,狱吏黄君汉欣赏翟让的骁勇,便私自放了翟让。

    翟让逃出生天后,便前往河南滑县东南的瓦岗寨,聚众起义,扯起了造反的旗帜。不久,同郡的单雄信、徐世勣也一同参加起义。于是,翟让他们便在大运河永济渠沿岸,抢劫来往船只。这样时间久了,《资治通鉴》记载,“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聚集了有万余人之众。

    所以,瓦岗军的发家之地是在河南,崛起于中原地区,基本上大部分瓦岗军将士,都是河南本地人。因此,他们对中原是有着浓厚的乡土之情。李密如今的抉择,与杨玄感当年的顾虑一样。无论是攻打长安,还是占领涿郡,都是背井离乡,长途奔袭。瓦岗军将士不去打近在眼前的洛阳,却要长途奔袭,远离故土去进攻关中,这一点就很难让人接受。

    第二,洛阳粮食产量充足。

    自古以来,中原便是天下中心,经济发达,物产丰盈。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将洛阳打造成了一个富庶的粮食基地,在洛阳城中和洛阳四周,建立了好几个大型粮仓和粮窖,里面储存着大量的粮食。

    东都洛阳有一个粮仓:含嘉仓。经过近年考古出土发现,以及唐朝的有关记载,含嘉仓存有583多万石粮食,1石约等于81斤。这样一计算,含嘉仓的粮食应该是23.6万吨。含嘉仓的丰硕存粮,仅仅是东都洛阳“天下粮仓”的冰山一角。洛阳的丰硕存粮,可不是一个区区的含嘉仓,就能一言以蔽之。

    除了存粮丰富的含嘉仓,隋炀帝又在东都洛阳设立了另外两个粮仓:洛口仓、回洛仓。以洛口仓为例,洛口仓光粮窖就有三千个,每一个粮窖就能容纳8000石粮食,估算下来应该是100万吨左右。另一个回洛仓,共有三百口粮窖,其囤积的粮食也在10万吨左右。如此一算,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三大粮仓的储粮总和是133.6万吨。

    李密明白,身处乱世,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有粮就有兵。其实,早在李密决定进攻洛阳之前,他就已经盯上了洛阳的一个粮仓:洛口仓。因此,李密就向当时还是瓦岗军首领的翟让建议,夺取洛口仓:

    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馀,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资治通鉴》)

    于是,李密、翟让率领七千精兵,自阳城向北出发,越过方山,从罗口突袭兴洛仓,一举夺取了兴洛仓。打下兴洛仓后,李密下令打开兴洛仓,任由百姓取走粮库中的粮食。这样一来,果然带来了很好的效果,“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李密非常看重洛阳的粮食优势,在他看来,只要拿下洛阳,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手中有了粮食,就会拥有百万大军。有了军队,扫平天下,成就帝王大业,将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第三,李密个人的雄心。

    李密可不是一般的草根出身,与李渊一样,他也是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而李密的曾祖父李弼也是“八大柱国”之一。并且,李密出生于辽东李氏家族,辽东李氏一族四世三公,是典型的高门大族。所以,李密从小就有一种贵族气质,志存高远,睥睨天下。

    有一个故事,就能说明李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这是记载于《旧唐书·李密传》中的故事。

    李密年少时,师从于著名大儒包恺。有一次,李密前去拜包恺为师,骑着一头黄牛,在牛背上铺着一层蒲草坐垫,又将一整套《汉书》挂在牛角上。然后,李密一只手拿着牛绳,一只手则捧着书卷认真研读。

    正巧,这个时候,越国公杨素从李密对面路过。杨素看到认真读书的李密,不禁心生好奇,上前问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李密抬头一看,原来是大名鼎鼎的越国公杨素。于是,李密马上从黄牛上下来,向杨素恭恭敬敬地行礼,通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一个能对项羽这样一个英雄无比崇拜的人,将来必然是一个不凡之人。所以,杨素曾经对儿子杨玄感等人,这样评价李密:“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因此,李密从小到大便自命不凡,心中一直有着一个英雄梦。杨玄感起兵反隋之时,李密就成了杨玄感的谋士。后来,杨玄感兵败身死,李密被抓。可是,李密却略施小计,逃出牢笼,从此成了一个通缉犯,四处流亡,浪迹江湖。

    兜兜转转了几年,胸怀大志的李密,终于找到了他人生梦想的出发点,那就是翟让的瓦岗寨。来到瓦岗寨后,李密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一步步带领瓦岗军发展壮大,威震中原。比如,李密刚来瓦岗寨,见到翟让所说的一番话,足以看出李密对于图谋天下的勃勃雄心,他的这番话是怎么说的:

    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

    自比为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由此可见,李密也是一个心怀天下之人,他也有意取代隋王朝,成就帝业。所以,在李密看来,只有攻下洛阳,方能号令天下,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综合以上三点因素,在建号魏公之后,李密就将瓦岗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定成进攻洛阳。并且,当时的局势也有利于李密进攻洛阳。经过李密的努力,瓦岗军实力日益增强。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前,让自己的另一个孙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