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瓦岗覆师(1)鏖战洛阳 (第3/6页)

洛阳。而越王杨侗不过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所以,东都洛阳人心惶惶。此时,正是李密率领瓦岗军,大举对洛阳用兵的大好时机。

    就在李密决定攻打洛阳不久,李密便以孟让(山东长白山起义军首领)为总管、东郡公。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九日,孟让率领两千步骑,趁夜进攻东都洛阳的外城,在洛阳外城的丰都市,大肆焚烧、抢劫,直到天亮拂晓,才引兵离去。这样一来,使得东都洛阳更加人心惶惶。于是,洛阳外城的许多居民,纷纷迁居至宫城里面。洛阳城中,各个衙署中都住满了人。并且,在此之后,洛阳附近的不少隋朝官吏、将领也相继归降李密。

    巩县长史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颐,献出县城,投降李密;隋朝虎贲郎将裴仁基,与其子裴行俨,杀死监军御史萧怀静,率领部众,举虎牢关全城,投降李密。在这么多隋朝官吏、将领,投降李密之后。李密授予裴仁基上柱国、河东公;其子裴行俨骁勇善战,也被授予上柱国、绛郡公;任命柴孝和为护军,郑颐为右长史。

    很快,李密又收服了两位猛将:秦琼、程咬金。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名将,也是评书演义极力渲染的对象。秦琼原本是隋朝名将张须陀的部下,后来,大海寺一战,李密设计大破张须陀,张须陀战死。在这之后,秦琼便一直追随裴仁基,这个时候,也投奔了瓦岗军。

    对于秦琼、程咬金的投奔,李密也是非常高兴。因此,李密任命秦琼、程咬金为骠骑将军,位列“四骠骑”之一。同时,李密又将瓦岗军中的八千精锐,分给“四骠骑”,作为他们的亲军,号称“内军”:

    选军中尤骁勇者八千人,分隶四骠骑以自卫,号曰内军,常曰:“此八千人足当百万。”(《资治通鉴》)

    可以说,现在洛阳外围的军事形势,对于李密和瓦岗军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李密终于决定,正式对东都洛阳发起进攻。就这样,李密的瓦岗军,与隋朝洛阳守军,正式开始了在洛阳城下的鏖战。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十三日,李密派遣裴仁基、孟让,率领两万瓦岗军,奔袭回洛仓,一举攻克了回洛仓。攻克回洛仓后,瓦岗军乘胜打进了洛阳,掳掠城内居民,并且还纵火焚烧了天津桥,东都洛阳一时陷入了混乱。

    可是,情况却发生了逆转。洛阳城内的隋朝守军,趁着瓦岗军纵兵掳掠,军纪混乱之际,趁机发起反攻,瓦岗军大败,裴仁基等人败走洛阳。因此,瓦岗军第一次对洛阳的进攻,先胜后败,以失败告终。

    裴仁基兵败洛阳,李密决定,自己亲自出马。就在瓦岗军败走洛阳,没过多久,李密率领部众,屯驻于回洛仓,对洛阳形成威逼之势。当时,驻守洛阳的隋朝守军,总共有二十多万,兵力也算雄厚。面对李密的步步紧逼,东都守军自然是严防死守,“乘城击柝,昼夜不解甲”。因此,李密率军攻打偃师、金墉,未能攻克,被迫返回了洛口。

    虽然,东都守军暂时扼制了李密的进攻。但是,洛阳城中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现在,洛阳最大的难题,便是粮食问题。李密经过几次作战,夺占了洛阳城外的好几个粮仓,使得洛阳城中的粮食情况,捉襟见肘。以至于到了什么地步?城中布帛堆积如山,“至以涓为汲梗,然布以”。

    负责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为了缓解洛阳的粮食危机,同时也为了防备瓦岗军再度进攻。于是,越王杨侗命令,将回洛仓的一部分粮食,先行运入城中,暂缓粮荒。与此同时,越王杨侗又命令,五千兵马驻扎在丰都市,五千兵马驻扎上春门,五千兵马驻扎北邙山,分为九营,首尾相应。一万五千隋军兵马,互为犄角,防止李密偷袭。

    四月十九日,李密亲率三万瓦岗军,进逼东都洛阳。越王杨侗派遣将军段达、虎贲郎将高毗、刘长林等人,领兵七万,迎战李密。结果,隋军战败。紧接着,李密占据回洛仓,在洛阳城外修筑壁垒战壕,对东都洛阳形成包围态势。

    同时,李密命令麾下的著名才子祖君彦,撰写讨隋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宗罪,把隋炀帝骂了个狗血喷头。然后,传檄各郡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篇檄文,——《为李密檄洛州文》。其中,有几句千古名言: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密重兵围困东都洛阳,洛阳情势岌岌可危。没有办法,越王杨侗只能派遣太常丞元善达,穿过瓦岗军的防区,前往江都,请求隋炀帝返回东都洛阳,以镇局势:

    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资治通鉴》)

    说完,元善达当众呜咽流涕。一听让自己回东都,隋炀帝脸色立刻变了。没等隋炀帝开口说话,内史侍郎虞世基就在一旁煽风点火:“越王年少,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隋炀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元善达发配到义军横行的东阳,押运粮食。不久,元善达就被起义军所杀。

    可以看出,隋炀帝此时对于东都洛阳的危局,已经彻底绝望了。所以,洛阳几乎没有外援了。在这样有利的情势下,李密围攻洛阳,是否会一帆风顺呢?显然不是。李密对于洛阳的围攻,这场战争打得是异常艰难。

    李密围攻洛阳,所面临最大的军事问题,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体战略的发展。就具体战役而言,李密没有遇到任何难题,一直都是胜多败少。可是,李密的想法,是要迅速攻下洛阳城。

    现在的情况,变成了李密无论打了多少胜仗,就是无法攻破洛阳。这样一来,李密就和洛阳隋军的对峙,进入了相持阶段。洛阳之战从原本的攻坚战,反倒变成了持久战,这是最让李密苦恼的。

    为什么李密对洛阳久攻不下?原因无非两个。

    第一,洛阳城防坚固。洛阳是隋朝的东都,在隋炀帝心中,洛阳的地位要比长安重得多。所以,自然会加固洛阳的城防。并且,洛阳城中还有二十多万隋朝守军,李密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来。

    第二,隋朝的援军已到。不但如此,李密还碰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

    在这样的相持状态下,李密很快就遭到了一场惊险的军事挫折。对于李密所面临的军事困境,瓦岗军内部,也有人提出了其它意见。李密的重要谋士柴孝和,他向李密建议,改变方向:

    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旧唐书·李密传》)

    柴孝和的意见是,眼下洛阳久攻不克,与其在洛阳城下与隋军缠斗,倒不如另辟蹊径,放弃洛阳,直接西进长安。

    在柴孝和看来,关中才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地方。如果,到时候被别人抢了先,悔之晚矣!柴孝和提出放弃洛阳,西进长安的建议,李密不是没有考虑过。可是,李密也有顾虑,还是前文提到的,瓦岗军的根基在河南。因此,他对柴孝和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