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2)破郑灭夏 (第4/6页)
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根本不吃他这套,一见苏威这个样子,顿时很不高兴,对他十分鄙夷。李世民明白,自己今天如果答应了苏威的请求,等于被他吃定了,将来他还会提出更多无理的要求。所以,这一次,李世民绝不能妥协,态度必须要强硬。于是,李世民派人前去问责苏威,以讥讽的口吻数落道: 公隋室宰相,危不能扶,使君弑国亡。见李密、王世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无劳相见。 苏威怎么也不会想到,李世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居然这么有主见。苏威本来想倚老卖老一下,抖一抖威风,没想到栽了个大跟头,在李世民这儿不好使。等到唐军班师返回长安后,苏威又提出想要面见唐高祖,没想到再次遭到拒绝,吃了一个闭门羹,从此无人问津。 唐高祖为什么拒见苏威?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势不可挡。因此,李唐王朝需要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种道德标杆:忠孝仁义。显然,苏威这种不倒翁,远远达不到忠孝仁义的道德标准。即使苏威历经三朝,德高望重,唐高祖也不打算继续重用他了。 不久,苏威卒于家中。由于苏威年老多病,又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顿,而且还没有恢复官爵。因此,等于是说,苏威是在贫困交加,疾病缠身之中死去的,享年八十二岁,也算寿终正寝了。 进驻洛阳之后,李世民趁着闲暇之余,特意参观了前隋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众所周知,隋炀帝当初为了营建东都洛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将洛阳建成了中国东部第一座国际大都市。因此,洛阳城中的宫室殿宇,也是修得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极尽奢华之能事。 当李世民看到这些奢华的宫殿建筑群时,回想起隋朝灭亡的往事,不由得发出感慨:“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难怪隋朝会二世而亡,如此众多且华丽的宫殿,不知道到底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一个国家,如果不懂得爱惜百姓,注定不会长久。“逞侈心,穷人欲”,正是隋炀帝身死国灭的原因之一。 为了铭记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也是为了杜绝唐军内部出现腐化堕落,贪图享乐的苗头,李世民下令,拆毁端门楼,焚烧乾阳殿,并毁弃了许多豪华奢靡的宫阙、门楼。与此同时,洛阳城中的诸多道场,一律废止,僧侣尼姑各三十人,就地遣散,让他(她)们全部回到原先各自的住处: 秦王世民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馀皆返初。(《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便开始在探索隋朝灭亡的原因,为什么隋朝会从空前鼎盛瞬间走向覆灭。事实上,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时常以隋炀帝的反面例子,来鞭策、警醒自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强烈的忧患意识,唐太宗李世民才能励精图治,克己勤勉,开创出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准确地说,截至到这个时候,李世民基本稳定了洛阳局势,使得洛阳在王世充率众出降后,无论方方面面,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能够彻底高枕无忧。因为,李世民还剩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最后一步:收降河北诸州,平定夏国旧境。 虽然,李世民通过虎牢关之战,大破十余万夏军主力,生擒夏王窦建德。可是,毕竟夏国的根基尚在,河北依旧还在夏国掌控之中。虽然此时此刻,夏军全部主力,已经在虎牢关之战中,全军覆没。不过,夏国仍然还具备一战之力,与李唐抗衡,进行最后一搏,并没有到四面楚歌的地步。 只有彻底拿下河北,大唐统一中原,破郑灭夏的战略终极目标,才算真正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李世民接下来所要做的,便是一鼓作气,收降河北诸州,完成李唐王朝定鼎中原的最后一步。 直至这个时候,形势对唐朝来说,已经是相当有利。窦建德兵败被擒,夏军主力损失殆尽,致使河北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因此,此时趁热打铁,加强政治攻势,河北诸州必能传檄而定,望风而降。 果然,武德四年五月十五日,窦建德的旧部左仆射齐善行,以洺、相、魏三州之地,归降李唐。当初,虎牢关之战,夏军兵败如山倒,窦建德被俘,战场之上,一片混乱。所以,趁着混乱之际,齐善行护送着窦建德的夫人曹氏,带领数百骑兵,逃归洺州,重返河北。 齐善行以三州之地降唐,对于唐朝收降河北诸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虎牢关之战后,不少夏军残部,纷纷败退至洺州。这个时候,窦建德已经成了唐军的俘虏,群龙无首的夏军余部,顿时人心浮动,似乎失去了主心骨,不知接下来何去何从,是继续占据河北对抗唐军,还是顺应形势降唐。 此时此刻,夏国内部,意见非常不统一,出现了严重的分化。有人认为,既然夏王被擒,国不可一日无主,应该拥立窦建德的养子为新君。然后就地大量征兵,补充生力军,若李世民率军来攻,背水一战,与唐军决一死战。 但是,有些人的想法,却是非常消极。他们认为,夏国气数已尽,还不如散伙算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河北当地的居民、财产、物资洗劫一空,而后入海去当海盗,什么也不给唐军留下。 一方主张拥立新君,对抗李唐;一方则主张放弃河北,占据海岛为盗。对于两方意见,齐善行坚决反对,他既反对继续对抗唐军,也反对劫掠百姓入海。于是,齐善行耐心地为众人分析形势: 隋末丧乱,故吾属相聚草野,苟求生耳。以夏王之英武,平定河朔,士马精强,一朝为擒,易如反掌,岂非天命有所属,非人力所能争邪!今丧败如此,守亦无成,逃亦不免,等为亡国,岂可复遗毒于民!不若委心请命于唐,必欲得缯帛者,当尽散府库之物,勿复残民也! 齐善行分析道,如今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想想看,夏王那样英明神武,数年筚路蓝缕,平定河北,兵强马壮。可是,一朝兵败被擒,还不是如洪水泄堤,难以改变败局。所以,无论是死守河北,还是散伙逃奔,最终都免不了亡国的命运。因此,只有向唐朝献土归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另外,针对有些人提出的掳掠百姓,齐善行也是极不赞成。在他看来,就算真的投降,也不能在最后关头祸害老百姓,那样只会激起民愤,令自己身败名裂。并且,齐善行提出了一个方法,大家不就是想多要点财物吗,不如打开府库,想要多少就拿多少,千万不要去劫掠百姓。 最后,经过齐善行的耐心劝说,众人终于统一想法,同意降唐。紧接着,齐善行命人打开府库,将里面积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