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2)破郑灭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2)破郑灭夏 (第6/6页)

中的军民百姓,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唐军的整个入城、献捷仪式,是唐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堪称前所未有。当时的盛况,史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高祖大悦,行饮至礼以享焉。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乃别表徽号,用旌勋德。

    秦王李世民统率十万唐军,东征归来,凯旋长安。只见,李世民身披黄金甲,率领铁骑万匹,甲士三万,进入长安城。入城之后,李世民将俘虏的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以及隋朝的器物、辇辂,进献于太庙。

    当时,正值盛夏时节,艳阳高照,耀眼的阳光,照射在李世民的黄金甲上,金光闪闪。并且,李世民率军入城时,阵势十分壮观,前后部军乐鼓吹,身后跟随着齐王李元吉、李世勣等二十五名大将,真是威风凛凛。

    那么,如何表彰李世民攻克洛阳的不世功勋呢?从唐朝建立开始,李世民便一直四处征战,屡建奇功。早在东征洛阳之前,李世民先后指挥了平定西秦薛氏政权、击灭刘武周、宋金刚两场统一战争。

    随着每次在战场上所立下的赫赫军功,李世民在大唐朝廷中的政治地位,也在逐步上升。所以,率师东征洛阳之前,李世民已经身兼数个军政要职。此时,李世民的身上,拥有着这样几重政治身份:秦王、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雍州牧、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因为李世民身居多个军政要职,执掌大唐王朝的军事指挥权,再加上此番攻取洛阳,立下了不世之功。所以,唐高祖李渊已经不知道,该授予这个二儿子什么样的官职了?思来想去,李渊认为,古代旧有的官职称号,已不足以彰显李世民的盖世功勋。于是,唐高祖李渊决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号,来表彰李世民的功勋。

    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唐高祖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号,以前从来没有过。等于是说,加封“天策上将”,标志着李世民正式成为了唐王朝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统帅。

    同时,唐高祖李渊又让李世民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开天策府,设置官署,将洛阳地区划归李世民管辖。可以说,此时的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初年时期,走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攻占洛阳之后,李世民迎来了自己人生事业的巅峰时刻。就当时而言,若论叱咤风云,无人可与李世民比肩。

    首先,李世民具有一个重要的政治身份——“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加号“天策上将”,意味着李世民成为了唐朝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掌握着全国军队的枪杆子。

    另外,除了“天策上将”,李世民还有着两个至关重要的身份: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大行台。陕东道大行台,意味着洛阳周边的中原地区归李世民管辖;益州道大行台,意味着四川天府之国也归他管辖。往东走可以到洛阳,向西南退则可以退到四川,进可攻,退可守。也就是说,洛阳、四川,成为了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也成为了他雄厚的政治资本。

    从晋阳起兵到入主关中,再到亲自指挥唐初统一战争,扫平割据。在这段时期内,二十岁出头的秦王李世民,一跃成为了大唐政坛、军界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威震天下,群雄胆寒。

    数年间,李世民凭借南征北战,军功无数,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迷人战绩,被父亲唐高祖李渊封为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成为了大唐帝国实至名归的最高军事领袖,地位仅次于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此时此刻,李世民登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了左右大唐朝廷的关键人物。

    然而,随着李世民登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他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大。一个潜在的威胁,却在悄然萌生。李唐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逐渐开始发酵。李世民功高盖世,天下无人能及,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储君地位。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盖世功勋,以及手中权柄的日益扩大,也进一步刺激了李世民对皇位的渴望。故而,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便对大哥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产生了觊觎之心,吞天野心也在逐渐显露。

    因此,洛阳之战后,李世民与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关系,开始渐行渐远。这对一母同胞,曾经亲密无间,并肩战斗的亲兄弟,最终走到了兵戎相见,同室cao戈的地步;李世民最终也走上了一条杀兄屠弟,喋血宫门的夺权之路,直接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武德四年五月,万众瞩目的洛阳之战,以李唐王朝的完胜,最终落下了帷幕。十个月的血战,唐军终于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攻克洛阳,入主中原,圆满完成了东征,取得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关键性胜利。自此以后,唐王朝一统天下之势,基本变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可是,攻克洛阳,入主中原,并不意味着唐朝从此就能够高枕无忧,坐享其成。相反,若要彻底一统天下,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对于李唐王朝而言,只是完成了统一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却并没有完成大唐一统天下的总体战略。如何巩固好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无论是对唐高祖李渊,还是对整个大唐王朝来说,同样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然而,还没等唐朝君臣举杯相庆东征中原的伟大胜利时,同年十二月底。也就是武德四年十二月,一封来自河北的八百里加急战报,被快马送到了长安太极宫内,摆在了唐高祖李渊的御案前;当李渊打开这封战报之后,这位大唐帝国的主宰者,脸色竟是愈发凝重:窦建德旧部刘黑闼,攻克夏国旧都洺州,河北各地纷纷响应,叛军的势力,尽有窦建德旧境。

    攻克洛阳还不到半年,河北全境居然再次燃起战火;更让李渊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河北叛乱,竟让大唐王朝一度无计可施,让无数开国元勋折戟沉沙,被永远定格在了那块燕赵大地之上。

    那么,刚刚平定下来的河北之地,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叛乱?为什么叛军的势力会得到窦建德旧部的响应,并迅速席卷夏国旧境?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河北叛乱,作为大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唐高祖李渊,又会如何应对?而在这场不同以往的平叛战争之中,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秦王李世民,又从中汲取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他日后开创“贞观之治”又有着怎样的裨益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