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校注_第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节 (第2/3页)

有上、中、下万岁里。”盖因汉武登嵩高,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后因设此里也。

    谨按:尚书:“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岱宗,泰山也〔

    一〕--望秩于山川,遂见东后〔二〕,东后〔三〕,诸侯也--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贽。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西岳,华〔四〕山也--十二〔五〕月北巡狩,至于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六〕”中岳〔七〕,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也;狩者,守〔八〕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九〕不同化,幽隐有不得所者,故自亲〔一0〕行之也〔一一〕。所以五载一出者,盖五岁再闰,天道大备〔一二〕。岳者捔〔一三〕功考德〔一四〕,黜陟幽明〔一五〕也〔一六〕。

    〔一〕此引古文未终,即于其间为之训故之辞。下加破折号者同。

    〔二〕今舜典作“肆觐东后”。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曰:“肆,周礼大行人注、五帝本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后汉书律历志元和二年诏、白虎通巡狩篇、春秋公羊隐公八年何注、风俗通义山泽卷十皆作遂。”

    〔三〕“东后”,拾补云:“下当有东方二字。”今案:封禅书、郊祀志俱作“东后者”。

    〔四〕“华”,当从上文作“”。

    〔五〕“二”,当作“一”。

    〔六〕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七〕“岳”字原无,今补。

    〔八〕“守”,拾补云:“当作牧,见所校白虎通。”

    〔九〕“近”字原无,拾补云:“脱,类聚有。”器案:御览五三七引亦有,今据补正。

    〔一0〕“自亲”,拾补据白虎通校作“亲自”。案御览引“自亲”上有“必”字。

    〔一一〕白虎通巡狩篇:“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为天下巡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不得所者,故必亲自行之,谨敬重民之至也。”据陈立疏证本孟子梁惠王:“巡狩者,巡所守也。”文选东都赋注引逸礼:“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谓天子巡行守牧也。”公羊传隐公八年解诂:“五年亲自巡守,巡犹循也,狩犹守也,循行守视之辞,亦不可国至人见,为烦扰,故至四岳,知四方之政而已。”疏云:“尧典文也。”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以为唐传。

    〔一二〕白虎通巡狩篇:“所以不岁巡守何为太烦也,过五年为大疏也,因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载一巡守。”后汉书张纯传引礼稽命嘉:“三年一闰,天道小备,五年再闰,天道大备。”御览五三七引逸礼:“王者必制巡狩之礼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狩何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所以至四岳者,盛德之山,四方之中,能兴云致雨也。巡狩者何巡,循也,狩,牧也,为天循行牧民也。”

    〔一三〕“桷”,原作“埆”,拾补校作“捔”,今从之。案诗召南行露正义引五经异义:“狱者埆也,囚证于埆核之处。”盖涉彼而误。

    〔一四〕拾补作“捔考功德”,云:“旧倒,据书、左正义、尔雅疏乙正。”

    〔一五〕“幽明”,拾补云:“三书皆无此二字。”

    〔一六〕白虎通巡狩篇:“岳者何谓也岳之为言捔也,捔功德也。”广雅释山:“岳,确也。”广韵三觉:“岳,捔也。”礼记王制疏:“岳者何岳之为言捔也,捔功德也。必先于此岱宗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故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宗者尊也,岱为五岳之首,故为尊也。”又案诗大雅荡崧高疏引作“岳捔考功德,黜陟也。”尚书、左传正义及尔雅疏合。

    四渎

    河出炖煌〔一〕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二〕。易:“河出图,圣人则之。〔三〕”禹贡:“九河既道。”诗曰:“河水洋洋。〔四〕”庙在河南荥阳县〔五〕。河堤谒者〔六〕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七〕。江出蜀郡湔氐徼外〔八〕崏山,入海〔九〕。诗云:“江、汉陶陶。〔一0〕”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庙在广陵江都县。〔一一〕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一二〕,入海〔一三〕。禹贡:“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诗云:“淮水汤汤。〔一四〕”庙在平氏县〔一五〕。济出常山房子〔一六〕赞皇山,东入沮〔一七〕。禹贡:“浮于汶,达于济。”庙在东郡临邑县〔一八〕。

    〔一〕汉书地理志“炖煌”作“敦煌”,注引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

    〔二〕说文水部:“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三〕系辞上文。

    〔四〕卫风硕人文。

    〔五〕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注引应劭曰:“故虢国,今虢亭是也。”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索隐:“韦昭曰:冯翊县,地理志临晋有河水祠。”正义:“即同州冯翊县,本汉临晋县,收大荔,秦获之,更名。括地志云:大河祠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汉书郊祀志:“水曰河,祠临晋。”师古曰:“即今之同州朝邑县界。”郊祀志下又云:“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河于临晋。”师古曰:“冯翊之县也,临河西岸。”地理志:“临晋有河水祠。”续汉书郡国志同。封禅书,郊祀志并云:“高帝时河巫祠河于临晋”,应氏此文云“祠河于荥阳”,申鉴注引汉制:“河庙在河南荥阳县。”水经河水注五:“河水又东经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则谓河庙在荥阳,郦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