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序章 有若的定公十三年 (第2/3页)
很难说不是个巧合啊。” “所以就从隐公之世开始讲了?” “隐公前之旧事,左太史约么也是知之不深,似乎是无话可说。你看我鲁邦之世家源头,可有能追溯到隐公之前的?” 有若想了想,对着冉雍摇了摇头。 “是呀,各家对自家的旧故总是知道些的,左夫子就算不很清楚,问问这些人也就能知道。隐公之前的旧故,就没人可问了。” 公皙哀被引出了谈兴,也加入到聊天中:“而且昨日左夫子言及先隐公之前的继承之制,我鲁邦似有‘一继一及’的传统。” “何谓‘一继一及’?”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我鲁太公奉周公之命肇建鲁邦,考公为子继——炀公为弟及,幽公为子继——魏公为弟及,然后厉公为子继——献公又为弟及,真公为子继——武公为弟及,懿公为子继——孝公又为弟及。”公皙哀像是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一样,慢悠悠的给有若显摆。 “那接下来的惠公与隐公可都是父死子继,没有说头了。” “是呀,所以才说隐公前与隐公后截然不同呢。”公皙哀顿了顿,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昨日我回家后想了想,太公到孝公,传了十一代,而隐公是摄政,如果不算数的话,从惠公到当今我鲁公,是又传了十一代,兄终弟及又冒出来了……” 一个苍老之声由外及内: “天下事总有巧合,此事不可为谶的。” 众人听到声音,一股脑的站了起来。门外,一位眯着眼睛的耄耋老人缓缓入内,于正席上坐了下来。 “拜见夫子(太史)!” --------------------------- 有若是刚来的,他向左太史行了拜师礼,口称“夫子”,又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就算成了左太史的学生。 有若发现左太史不像孔丘,上课前还要和弟子们寒暄一下。他眯着个眼睛就像没睡醒,也不说废话,从案上拿出昨天用的一卷简牍,从右向左打开一半,指着其中的一枚竹简说道: “孺子,把这枚简拆出来。” 少年曾参早有准备,手脚麻利的拆下了这枚简,自己先看了看,就传给了旁边的曾点,曾点看了之后又传给原宪。有若心里有谱,知道这是左夫子的教学方法,先给大家看《春秋》上记录的文字,再按照这文字进行讲解。他拿起身旁之人传给他的竹简仔细看,上面写了九个字: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我鲁邦《春秋》虽然多记载我鲁邦之旧事,但他邦如有大事并通报我邦,《春秋》也是照记的。今天咱们就讲讲郑邦在隐公元年发生的一件大事。” 有若精神一振。年轻人都喜欢八卦历史人物,而郑庄公作为平王东迁之后,齐桓公称霸之前的风云人物,自然时常受到同门师兄弟的点评。可惜此人之事年代久远,故事众说纷纭,也不知道左太史又有什么说法呢? “郑邦庄公,其父郑武公,其母是申邦的女公子,从夫谥称武姜。想是当年晋、郑、申等辅佐平王东迁,申为姜姓,与王室以及郑、晋等联姻,算是再平常不过了。” 左太史讲到这,停顿了一下,眯着的眼睛也睁了开来,扫向坐着的学生们。 “如我昨日所言,你们如果有疑问,尽可讲出来,只有老夫一个人呱噪,有何乐趣?” 众人皆无言,大约并不知道这几句话有什么可问的,于是又引来左夫子的慨叹: “哎……当年仲尼听老夫讲到此处,疑问甚多。我受仲尼所托,给你等讲解《春秋》,如你等都如木头一样,明日就都不要来了!” 众人皆惶恐跪起,不知如何回答。有若侧目看了眼曾点,左夫子的这番话自该最年长的曾点回答,却看他低着头,神色倒是淡定。想到曾点说他明日就不会来了,有若心有所悟,他这是要给年轻人机会,于是就有心自己提问,但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嗯,天下大乱,平王东迁,皆从王室内乱而起,是该追根溯源才对。 “敢问夫子,幽王既没,王室东迁之前,似有一段“二王并立”的旧事,但众人皆对此讳莫如深,若不得甚解,请夫子为我解惑。” 有若发问。左太史眼底流出笑意,微微颔首: “嗯,不知则问,孺子可教。不过幽王、携王、平王间的这些旧事,一则纷繁杂乱,真假难辨,不好评述,二则呢,这有关王室的脸面,王室不愿意让人多说,三则与今天所讲并没有关系。留待以后吧。” 有若愕然,让人问,又不回答,这不是问了个寂寞么?不过他倒是知道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