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东门 (第1/3页)
不久之后,由宋公宋与夷、陈侯陈鲍率领的宋、陈、蔡、卫联军集结起来,且打出问罪于郑寤生的旗号,朝着郑都而来。 与以往不同,好战且善战的郑寤生此次没有率军出战。用祭足的话来说,就是此次的联军“风头正盛”,正当暂避一二。于是联军一路向西,且放过了防守严密的郑邦东鄙诸邑,直扑郑都。 联军到达郑都之时,郑寤生也在都内等到了联军的使者。依礼,携钟鼓讨伐他邦,都要派使者宣告其罪的。使者以宋公的名义谴责了郑寤生囚母逐弟的行为,要求郑寤生即刻改正,且向天子以及诸侯谢罪。 对此,郑寤生的答复很简单: “还请宋公亲自入城问罪于寡人吧。” 然后他就将使者打发了出去,也没有组织戎车出城迎战等等,自看联军安营扎寨,姿态甚是悠闲。 翌日一早,联军隔着黄水在郑都东门之外摆好车马旗帜,就由郑滑乘一戎车过了黄水之桥,往东门城下叫阵: “城上的国人们听着,我乃郑滑!滑之祖母被其子郑伯所囚,滑之父欲救祖母,被其兄郑伯所逐。滑不忍视祖母之困、父亲之冤,乃相告诸侯。现有宋公、陈侯携诸侯之军问罪于郑伯,国人且勿助纣为虐,当致郑伯以仁,释我祖母,谢罪于天下。如此,诸侯之军可退,天下人心可平。” 郑寤生与祭足、郑忽、郑突等人立于城上,听闻郑滑之言,郑忽不忿,就要越众而对,却被郑寤生拦下: “区区一孺子,哪堪与邦之太子匹敌,曼伯且要自重身份。子元,汝可替汝兄应对一二。” 郑寤生知道自家儿子。郑忽刚烈,却失于谨慎。此等口舌之争,让稳重万全的郑突应对更好。 郑忽无奈,只好拱手以对。郑突则领命向前,却见祭足笑眯眯地将一卷竹简塞到自己手上。他打开竹简略做一观,便已知此卷竹简的由来,便对祭足微微颔首,而后靠近女墙,向下喊话: “吾弟别来无恙?” 郑滑仰头而看,见是与自己关系尚可的从兄郑突。且郑突言语温和,以弟称之,自己刚才那一腔怒气没来由的憋回去多半,无奈朝上拱手,却不言语。 郑突也不脑,放声侃侃而谈: “君父知汝父子就食异邦之艰难,早已不怪罪叔父当日所为了。前日烝祭之后,我随君父拜见祖母,君父数次言及要招汝父子归郑,祖母泣、君父亦泣,吾在旁侍立,方知祖母念子之意,君父思弟之心。 “但祖母虽思念叔父,却言于君父曰,不可轻易召回叔父。因叔父犯上作乱之行,祖母可怜他,君父可赦他,但祖母恐诸大夫们不忿,或再生祸乱,危及叔父之身。” 说到这里,城上值守的一众士卒大都侧目望向郑突。众人皆知郑段有罪,但邦君郑寤生也不是那么干净的,而诸大夫和国人们对他兄弟之争并无成见,更不可能要对郑段不利。如今在郑突嘴里,不愿郑段归郑的,不是他郑寤生,反倒是其他人了。 好在众人皆知道轻重,没人在此场合反驳这位二公子。郑突也不尴尬,他手一挥,便把那卷竹简掷于城下: “这是祖母写给叔父的家信,尚未来得及送出,正好由你带给叔父。如外邦之人对信中内容感兴趣,你也可以给二三子看看。” 郑滑大窘,他没想到日常稳重敦厚的从兄今日言语如此厉害。他自是知道祖母常寄信给其父,但他以为,这些都是祖母的无奈之举,是被郑伯逼迫的。于是他仰头抗辩: “此书必是汝等逼迫祖母所写!汝等可敢让祖母上城与我一叙?” “放肆!” 郑突立刻打断了郑滑,且口气严厉, “祖母是我郑邦太夫人,身份尊贵,又是年迈女眷,如何能在城上受这凛冽寒风与矛戈杀气?且城下为何人,皆能一观我郑邦之母?汝真真为郑之不孝子孙!” 郑滑一愣,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他满面羞愧,尚欲再开口,却复又听郑突之言, “汝如欲见祖母,自可亲身登城来见。放吊篮下去,让此子上来!” 眼看有人放吊篮下城,郑滑左右为难,恨不得死在当下。好在须臾之后,有卫人过桥传令。 “大司马有命,少司空速速归阵。” 郑滑的车御听罢便驱马而回。郑滑掩面扶于车上,耳听得联军军阵之中发出啧啧之声,却是无可奈何。 于军阵正中的宋与夷看到郑滑如此不堪,心下大怒,甩手掷马鞭于地。邻车的陈鲍温声宽慰: “宋公不必动怒。此子口舌伶俐,郑公孙不是对手。现军心士气已沮,可暂且收兵,待明日由寡人亲自问罪于郑伯。” 年长的陈侯自请出马,宋与夷自是不敢怠慢。他略略整理了一下心情,于车上俯身向陈鲍作揖: “小子孟浪,让陈侯见笑了。 “鸣金吧。” --------------------- 翌日,仍是联军在东门之下,仍是郑寤生率臣僚端坐于城墙。不同的是,过黄水桥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