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东门 (第2/3页)
罪之人从郑滑变成了陈鲍。 “郑伯何在?寡人请郑伯当面言语。” 陈鲍年迈,自然没有昨日的年轻人声音洪亮,以至于其话语被淹没在周围兵士们的嘈杂声中。无奈之下,陈鲍只得示意其车御进行转述。 城上的郑寤生听闻是陈鲍当面,便起身亲自来对。郑伯于城墙上一露面,就引得城下一片关注,众皆悄声,正好让这两位邦君得以安静的对话。 “陈侯别来无恙!”郑寤生于城上拱手以对陈鲍。 陈鲍也于城下拱手: “自寡人与郑伯遇于王城,已逾一年了。见郑伯康健如昔,寡人倍感欣慰。 “听闻郑伯于前日出至东海,朝于齐邦去了?” 郑寤生拱手作答: “陈侯也还是‘赫兮咺兮’,神采不减当年啊。 “寡人确是去齐邦拜会了老友齐侯,正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了。寡人与齐侯之会,我二人追忆往昔,齐侯感慨光阴似水,我等皆盛年不再。 当日之时,齐侯与陈侯您、宋先君穆公、卫先君桓公、还有寡人曾相识于会,现如今宋、卫二公已逝,齐侯感慨旧友凋零,对您也是甚为想念啊。” 听得此言,陈鲍沉吟一时。郑寤生此言虽是追忆往事,但指出卫君之死,是有问罪于卫州吁之意的。 但陈鲍并不在意卫邦之事。他陈鲍之所以加入此次讨伐郑邦之事,除了与宋、卫皆为盟邦,依礼应同进同退之外,更是想借此机会打压郑伯,替他的天子女婿出气。 所以,陈鲍自是不会与郑寤生纠缠是非不清的郑、卫兄弟之争,而是另有他言: “寡人对齐侯也甚是想念,却因邦政繁复,不得空闲以朝见齐侯。郑伯如此清闲的么?” 郑寤生笑对: “幸有诸卿大夫贤能,寡人不才,虽多行于邦外,于邦政却是无碍的。” 陈鲍此时却是图穷匕见: “郑伯有游于东海之闲,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朝于天子? “寡人得天子书信,天子言及此事,称其尚在孝中,无余力可以治政。而王幾内外,黔首疲敝,四邻八荒,戎狄逼威,百姓皆翘首以盼,望郑伯执王卿之权柄,以辅弼天子,平章万邦。 “哪知郑伯却弃王政而不顾,经年未朝天子于王城。天子遣人问询,方知郑伯乃游于东海,乐不反邦。 “天子疑惧,命我前来问询郑伯,是天子德薄,不能膺服诸侯么?” 此番言语,是陈鲍于昨日斟酌许久得来。天子自是没有给陈鲍写信说这些话,他正乐得郑寤生不去王城与他争权。但陈鲍深知天子怨恨郑伯,自己又与天子亲近,此番言语就算传到天子耳中,他也是乐于认下的。 话说,此时的诸夏之争,虽也是兵戎相见,却多是争一个理字的。盖因乘戎车、持矛戈之士皆是贵族,或为卿,或为大夫,或为士皁、国人之众,皆循周礼。而理直则气壮,理曲则势穷,气壮则勇,势穷乃怯。所以才有四邦联军屯于城下,不去攻城,只是斗嘴的场面。 陈鲍所言,城上城下一众人等,听得懂的,自是知道此言语的厉害。郑寤生作为幾内诸侯,王室正卿,平日如居于郑邦之内,哪怕少在王城处理王事,也还罢了。但他却一年多都没有朝见天子,还扔下王室事物,远行齐邦。这顶不尊天子的大帽子,是真真被陈鲍三言两语就给郑寤生戴上了。 城下诸人皆有振奋之意。宋与夷尤其赞叹,心道陈侯不愧是久居君位,其言辞之犀利,自己是远远不如。他双手拿起鼓槌,只待郑寤生不能应对,就亲自擂鼓发令,进攻此城。 反观城上的郑人,都面露忧色,齐齐看向郑寤生。邦君与天子有隙,众人自都知道,却不愿被人指出来,说郑人不尊天子。他们郑邦之所以从肇建以来就能开疆辟土,名震诸夏,还不是因为郑邦乃是王室打手,天生就有大义名分,打击的都是不尊天子之人?现如今,不尊天子的帽子轮到他们郑人来戴,一众人自是知道其中厉害。 只有祭足,面露怪异笑容。左右忽、突兄弟看向祭足那古怪表情,皆以目示意,祭足却不言语,只是清了清嗓子,正了正颜色,就看向郑寤生。 只见郑寤生听得陈鲍此言后仍是神态自若,侃侃而谈: “陈侯此言差矣。 “此时王幾内外安稳的很。既无天灾,亦无兵祸。些许戎狄之辈,亦惧我姬周之威,不敢造次。陈侯久居偏僻之地,东有淮夷,南有荆蛮,自是以为我中国之地与陈地无二了。 “寡人身为王卿,自当铭记先君教训,始终以王事为先。但陈侯可知,如今王事之重,重于何处? “陈侯自然记得,先平王驾崩之时,非幾内诸侯,只有陈侯你独自来王城会葬。陈侯对王室之尊自是不必再提,但不知其他诸侯何在?天子崩,诸侯亲来会葬,姬周之礼也。 “皆因昊天不佑,宗周遭逢大难,诸侯从此不朝。先平王迁于成周之地,虽使王威复振,诸侯却仍有不朝王者。 “陈侯可问问宋公,两位先宋公可曾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