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几番折腾多番怨 (第2/2页)
明亭,就是用来曝光恶人恶事的。 过了申明亭,就来到了八字墙,依稀看见,上面贴了不少告示啥的,刘睿好奇的想上去看看,不想身后有人喊着:“麻溜点,过了辰时中刻人家就关门,不再接待应聘的了,奶奶的,钱花出去了不能进考场,才是冤大头。” 刘睿心里点点头,是这个道理,也跟着前面几位加快了脚步,屁颠就来到一个大门之前,上面也写着古篆:仪门。 进了仪门便看到甬道正中里着个亭子,亭中一块石碑,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背后则是十六个字: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刘睿知道,这是大明开国皇帝写给各地官员的座右铭,说穿了就是达摩剑,时刻警示威胁着这些官员,大概和前世的为人民服务一个道理。 仪门和正门之间,是正院,两侧各有排房,左侧的写着架格库,大抵是放经历司官府文牒账目档案的,左侧就是吏房,说是房子,却是三个分开的排房,分别写着户房,礼房还有工房 向来就有官吏皂隶之说,官,顾名思义,那是指有品位的一种。 吏,是介乎官与民之间的一种,由官府从地方上选取有德有才、家世清白的百姓充任。‘有德’是循良无过,‘有才’的标准是能写会算,因为吏员的职责是辅助官员处理政务,管理地方。其实履行的是官员的职责,只是身份上仍是民。 是以才有‘吏,百姓在官者’的说法。
第三等是皂。皂者,黑衣镶红边之公人也。分皂班、快班、状班,所谓三班衙役者。这一等是官府的爪牙之辈,欺压百姓的事情都由他们做,黑锅自然也由他们背。朱元璋估计当年没少被这些人欺负。建国之后,竟大笔一挥,下令曰,倡优皂隶及其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 最后一等是隶,也就是在衙门里当轿夫、马夫、伙夫、更夫、闸夫之类的了……这些人又分两种,一种是平民服劳役,一种是以此为业者,但往往被混为一谈 边镇辽东,不设州县,只有卫所都司衙门,经历司乃边镇地方唯一一个文职机关,大抵功能基本等同于县衙,但因为边镇的特殊性还有人口远远少于内地县城,这配置也大不相同。 经历司,上有经历,也是文官正七品,但没有相应的副手县丞,主薄,典史等下官,看着也不错,没有这多累赘,好像更有权利威风。 其实,这可大错特错了,经历的累赘不是没有,而是更厉害,那就是都司衙门。 边镇,武人成堆,称雄一方,文官在这里的地位相比内地可是天上地下,虽然做着七品县令的差事,但因为对下属吏员杂役的监督审核权把在都司衙门手里。这个可怜的经历,就对下属少了太多的约束管理权限,小事杂一大堆,下属往往依仗着身后的来路和经历对着干,真是上下受气的小媳妇,婆婆是都司衙门,小叔子大姑子就是下面的吏员杂役。 书办,还不是吏,或者说是非经制吏,却和经制吏一样,也需要考核的,不过是,经制吏由这里的经历考核;非经制吏,也就是书办,内地由主薄考核,这里没有主薄,就由会总和司吏代劳了。 会总是地方百姓对吏房总官的美称,司吏,也称吏房因为多是各房主管。 书办按规矩,和吏员一样,都是正常服役工作三年,历经考核无差错后升迁上一级的。 试办就是临时工,一般的也是三年后经过考核才能升为书办。 所谓军隶就是边镇对官府杂隶的称呼,这些人不在正规编制,就像前世的城管养的那些帮凶,都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甚至带黑色的人物,出去做的是官府人不好意思做的事情,至于他们的收入,就是从其中得到好处,或者是做好了上司的奖赏。 试办其实比军隶强不了多少,很多地方还远远比不上军隶,人家军隶虽然多不在编,但只要经历司有差事,那些领了差事的书办都会选一些军隶出去做事的,而春秋试办,不过是一个月的临时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