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21章 小皇帝游桃花源 (第1/2页)
东晋的文人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渔人发现了个桃源,且小住,发现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康乐幸福。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是一种鲜明对照,这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这种向往,作为标杆,自晋之后,但凡战乱,人皆念之。
小皇帝赵煦来流求两天了,他现在就有种代入了“桃花源”的感觉。这里到处是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不知有饿汉,无论胃痉挛”,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和灾难。正如宋相王安石所说,桃花源人过着“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生活。美啊,到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疑入仙境。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理想极了,田园如诗章,生活太美满,小皇帝心中打了七八十个“赞”。
小皇帝已经在靖海王府中领略了这里的王爷、校长、公主、将军和原是乞丐、孤儿、战俘、奴隶的学生亲如一家的融洽,男女学生们,对着自已的姑姑,公主mama公主mama的叫得个真是亲切。在这里听不见“奴婢该死,奴婢知罪”之类自已在皇宫中耳熟能详的耳朵里要起茧子的套话,这里的大小学生,就是被批评了,也是说一声:“谢谢老师教导,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了,学生下次一家会做得更好,学生也会告知其他同学,不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
这里啊,真是“虽有父子无君臣”啊。不过,小皇帝也在想,这里是靖海王府。是不是内外有别,这里就特别的和平,生活也特别富足;而外面,在靖海王府之外,就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了呢?所以,小皇帝提出,说要随便走走,去东南西北各处看看,看看流求的其他人是怎么解决饥饱的。
小皇帝想,衣食住行,我先考察清了流求人的“食”,再研究其它的。民以食为天,我把“食”给弄明白了,如果全大宋的人也都能吃饱喝足,我今后的皇帝宝座也就能一家坐得稳稳当当的了。
小皇帝现在经介绍,已经知道,在流求,先是教育免费、医药免费;后是食宿免费、衣帽免费;现在,岛内,已经是衣食住行,外带娱乐学习的,全免费了,全部都是供给制了,像军队、像技工学校(过去的技校食宿免费、还有工资)、像师范院校。所以,在流求,在岛内,现在没有货币在流通,也没有以物易物的贸易。这里,没有工资、没有税收、没有银行、没有贷款、没有生活方面的压力,也没有任何生存上的忧虑。王木木造的大船,从海洋中能得到全民所需的蛋白质,各种鱼类和海产品,就已经能让流求人过上饱食终日的日子了。流求的渔业和工业的产品,通过外贸,能轻易地从交趾、占婆、暹罗得到大米和各种蔬果,地中海又不断地输入牛羊rou和骆驼、驴马,自已岛上又盛产斑鹿,所以,流求人,农林牧副渔,每棵大树上都是果实累累,大宋比不上啊,流求真是个宝岛啊。
小皇帝总是不信流求人的素质能多高,不信王府外的大食堂也能如王府中的食堂菜肴丰盛,也不信岛内的平常人也都能温良恭俭让,又不要花钱,吃大锅饭,畅开喉咙,能不争先恐后吗?想像中,一般的人,应该像大宋的赈灾粥棚一样,有能吃到能在粥桶中筷子能站立的热粥已经是很好的了,没有官吏克扣揩油、中饱私囊,已是谢天谢地的了。毕竟那是不要花钱的呀,不花钱,吃白食的,还有什么话好说?还有什么牢sao可发?
小皇帝青衣小帽,和叶涛和许仙三人微服信步,出了靖海王府,来到了台北市的大街。小皇帝自来流求,直接进了王府,还没上过街。所以,走在台北的马路上,感觉跟汴京很不一样。在汴京,在这个年代全世界最为繁华的都市。从外城到内城,过了朱雀门,就纵列着一条笔直而宽大的御街。御街又气派又繁华,中有“御道”,边有御沟,沟旁是道绿化墙。御沟外,是人行车马道,边上,便主要是临街的店铺。什么胡饼店、包子店、瓠羹店、素食店、馒头店、药铺、酒店、铺席店、炭店、香铺、金银铺等等,能看得人眼花缭乱,叫卖声和铜板银两的哗哗声,充斥于耳;买卖人和送货郎穿行于街店,摩肩接踵。在汴京,近年来,繁华无比之中,也有不少违和之声。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在小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