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七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第2/3页)
先生休息了,有消息我会通知你的。” “慢走。” 送走赵军后, 欧阳雅晴疑惑的问道:“老板,这趟你不是还要去长白山旅游吗,你说那里是盛产人参的地方。” “到时候在那里找不就是了?” “傻瓜。” 把欧阳雅晴抱起来放在自己大腿上。 “中国地大物博,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古以来中国大部分好东西都集中在皇家。” “虽然现在是共-产党执政。” “制度方面跟古代有本质的不同,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还是不会变的,好东西依然集中在当权者手中。”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我想要的东西。” “但如果他们愿意帮我们找的话,总比我们自己找要容易得多,毕竟他们有强力机关,而且我们对内地也不熟。” “也是。” 欧阳雅晴恍然的点了点头。 …… 第二天,卫雄随行的那些总裁就各自出发了。 他们将会与中-央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合作的具体谈判,时间跨度是三天。 在来北京前, 其实双方以通过传闻和电话,就合作的项目搭乘了共识和意向,这次谈判定下了一个基调。 当然,最后哪些项目能谈成功, 哪些项目会泡汤, 都是未知数。 而卫雄则是在赵军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了中南海,他是来见一个人的,这也是行程的一部分。 不过见面的地方并不是在会议室或是大厅之类的。 而是在一间看起来很古朴的办公室。 “邓老,您好。” “呵呵,卫先生,我们又见面了。” 此时站在卫雄面前的是一个身材矮小,面貌普通,但双眼却神光奕奕的老人,在他的记忆中。 是这个老人一手缔造了30年后繁荣富强的中国。 仅凭这点, 就值得他发自内心的尊重。 “邓老百忙之中,还特地抽出时间,实在万分荣幸。” “应该的,应该的,请坐。” 邓老朝沙发做了个请的动作。 这次见面,他没有选择在会议室,而是自己的办公室,主要是想显示自己的重视,也拉近双方的关系。 他相信卫雄能够体会得到。 “这是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前段时间一个退休老战友送的,卫先生可能没喝过,今天尝尝。” 邓老从沙发旁的一个抽屉中拿出一个木盒子。 看他的样子, 应该是打算自己泡茶招待卫雄。 “怎么能让您老人家来,要不我来吧,家父平日也经常泡茶,这功夫茶我还是略懂一些的。” “没事没事。” 邓老摇了摇手。 见此卫雄也没坚持,顿了下,说:“这武夷大红袍我确实没喝过,不过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听说它只有一棵。” “就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每年最多只能制成几斤茶叶,后来有人用这棵母树的枝丫,培养了一些子树。” “但是论品质,子树却是要差母树甚多。” “呵呵,看来卫先生对内地的文化了解不少啊。” “我觉得邓老还是直接叫卫雄或阿雄吧,作为一个中国人,被您称呼卫先生,压力还是挺大的。” 闻言,邓老脸上的笑容顿时更盛了。 他知道卫雄这是在向他表态,这也是他一直所希望的,要知道如今的卫雄与去年随考察团来北京时相比, 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雄的势力也会越来越大。 目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正需要这种有强大资本势力,又心向内地的香港人来内地投资。 另外,如今卫雄在香港的威望可谓无人能及。 与卫雄处好关系。 对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的长治久安有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他们如何重视卫雄的原因。 “那我就叫你阿雄吧,连名带姓的叫可不好。” “就依邓老的意思。” 卫雄微微一笑。 这时,邓老已经把茶泡好了,端着一杯茶放到了他面前,他赶紧做了个道谢的手势,这还是卫弘道教他的。 他端起茶喝了一口,只觉得口齿留香,韵味悠长。 “的确是好茶。” …… 拉了几句家常,见气氛差不多了,邓老逐渐把话转到了正题上:“不知道你对香港回归这事怎么看?” “当然是赞成的。” “香港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地方,回归中国自是理所当然的,只是有些香港人被英国人统治久了,” “再加上有人刻意散布一些对内地不利的信息。” “才会有一些人对回归感到忧虑。” “正是如此,‘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政治方针是我提出来的,未来中-国政府也会切实的贯彻。” “那些什么**军队会打过去。” “会把所有富豪的财产充公之类的,完全是无稽之谈,无中生有,依然看全都是英国人搞的把戏。” “英国人当然不会甘心。” “未来再搞一些小动作是肯定的,不过我认为总体上应该还是能保持稳定,97年顺利回归不是问题。” “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