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九章、第三节 朱洛巴族 (第4/7页)
非有意玷污您的佛法,而是教一脚他们做人怎样一个做法。我虽人老头昏眼花,可没失去知觉,一生都奉行您的旨意,从不敢造次。” 林森:“听您的话语,就知道你的学问深似大海,高似山峰,而且浅显易懂。” 嘉木措:“孩子。有些事情我也是懵懵懂懂,你们千万不可盲从,因为世间可不是到处充满着光明,世上有些事情,谁也说不清。因为你们都是学聪,天子骄子,核桃仁子,不砸不出来。所以,我还得将你们的学识听一听,我才能真正有所得懂。这样,我们才能交流得通。” 林森:“老阿爸可是怀里揣镜子,心里明。我是怀里揣梳子,舒‘梳”心。“ 嘉木措:“你这么一说。弄得我怀里就象揣着一只猫,抓得痒痒的。快讲,快讲?” 林森:“我肚里的那点学问,似鸡毛上天,轻飘。” 嘉木促:“你不说,就象河边的水塘,深浅谁知道?” 林森:“说得有理。我是将遇良帅,不敢骄。” 嘉木措:“你可不是教书先生搬家,执输‘书’。我知道,你们是知书达理的人,金铸的孩童,好人才。学问不浅,根底深。快开导我这愚钝的人。” 林森:“您的话,就象决堤的大坝,我不敢当。但我还得讲一讲。”他望着老人,谦虚地说道:“世间沧海巨变,藏北湖群是高原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见证。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湖泊经历了多少盛衰,谁也说不清。不过,我认为,每次变化,都是和高原隆起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嘉木措:“这就象开闸的洪水,畅通无阻,水到渠成。我虽不懂,可愿听。” 林森:“我们分析,湖相地层中所含的动植物化石,孢粉和组成湖相地层的沉积物矿物化学成分,可以恢复当时的古地理环境。证明当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 嘉木措:“啊。你们是纳鞋不用锥子,真‘针’中。” 仁次:“他们可是南天门上点灯的人,照得高。有学问和没学问的人,就是不样。我们是枕着竹筒睡,象空心思,也不知。” 嘉木措:“就拿你的学问,还研究地球?这是头上倒浆湖,湖涂到顶了。” 高雅雯:“老阿爸的话,可象女孩子打架,抓小辫子。这不能怪他,隔行如隔山吗。” 仁次:“哈。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晚上,这小姑娘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先生啊。” 嘉木措:“年纪不论大小,能者为师。你没听汉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高雅雯:“嘻,嘻。这是大圣人的话,都得学习他,他才是为人师表。我是牛尾巴拍蚊子‘文字’,碰巧钻到书堆里啦。有很多事,不学习,我也不知道。” 仁次:“我可是霜打草,蔫啦。再说,我是斗大的字,不识二升,从未拜过先生,怎行?” 嘉木措:“山里的穷孩子,谁也没见过学堂啥样,只有汉人办学堂。俺藏区穷苦人,进大经堂,就象踏着梯子上天,没门。” 仁次:“从小到大,我还没进过大经堂,只觉得那象登天堂一样难。” 嘉木措:“可你曾听过寺院的号声,钟声,诵经声,这也足以净化了你的心灵。” 仁次:“是的,我真听过喇嘛们的诵喃经的歌声,它足以打动了我的心灵。” 嘉木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谁也不能脱离佛经。你可不能存那卑劣的心境,玷污了佛的境界。” 仁次:“阿爸。你何不借此推崇佛经,以智慧观照人生?” 嘉木措:“我只知道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旨在以无上的智慧彻悟世界真谛,从而以方便法门,获得解脱,到达彼岸,获致圆满境界。” 高雅雯:“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索创立。具体传播过程我还不太清楚。” 林森:“你们所说的都是裁缝师傅传经,句句真‘针’话。我也接上两句。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我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交融,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三国时期,许多高僧大力译经,大乘,小乘兼顾,两者并举,形成繁荣。此间,高僧们还注意佛教义理的弘扬,从而为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嘉木措:“此地的藏传佛教,与上述佛教是否同出一宗?” 林森:“这怎能说的清?不过,同出一宗这肯定。佛教的路线有几条,有走陆路的,有走海上的。佛教在中国,有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分佛教之分。” 嘉木措:“不错。佛教在藏地和云南都获得了发展,深受众徒的信仰。” 高雅雯:“佛教自传入中国,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雕塑,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 林森:“那我就戳开窗户纸,说亮话,补充一点。” 嘉木措:“中,中。只要是撞响佛钟的事,我都愿听。” 林森:“那我就班门弄斧,戳破鼓皮,打开缺口,畅所语言了。” 嘉木措:“错过了客店,无处寻书‘宿’。我是站在大雾‘悟’里看佛,不识真面目。” 林森:“岂敢,岂敢。我也只好班门弄斧,担着石头赶会,负担重也得颂了。” 任次:“我看,你们都是到手的肥rou换骨头,心不甘哪。” 林森:“面对老阿爸,我可是呆子学佛,南‘难’京‘精’。” 嘉木措:“你呀,是火力撮把盐,立即爆发。说吧,你有啥说啥,都不过分。” 林森:“那我就钉锅匠摆手,不含‘焊’糊‘壶’。” 高雅雯:“说不定你是站在高山之巅打招呼,高手。” 林森:“那就现丑了。南北朝时期,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大力推广佛教,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贫民百姓几乎没有不治到的。所以,佛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为隋唐时期创立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那时候,佛教处于鼎盛时期,高僧大德辈出,译经弘法,建立了大乘各宗派,还传播海外。两宋时期,北宋统治者采取佛教保护政策,中断的译经工作重新勃发生机,出现欣欣向荣局面,以致南宋佛教仍保持盛况。但除禅宗,净土宗外,其它各宗日益衰微。元明清时期,元代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也保护汉地佛教。明代万历以后,佛,道,儒三教融合,深受人们的信仰,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清朝时期,统治者限制汉地佛教的发展,康熙年间佛教重新活跃,雍正年间佛教各派融合,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由于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章太炎等人的研究和推广以及一些高僧的努力,佛教又出现了新气象。” 嘉木措:“佛法无边,不可想象。佛是一种开悟,解脱的高深智慧。对于红尘之中芸芸众生,可获得独特的见解,独特的视野,可获心灵的修养,对人生有裨益。要净悟还得靠自己。” 仁次:“阿爸。您别怪我多说话?” 嘉木措:“儿呀。想问啥?说吧。” 仁次:“阿爸。何谓佛,法,僧?这三者我可弄不清,请您说给大家听?” 众人齐呼:“是呀,你讲一讲,好让大伙也弄懂?” 嘉木措:“这还用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佛代表觉悟,法代表正见,僧代表清净。” 林森:“可,佛已涅磐,我们无从求教,僧离世俗,我们也很难学习。看来,我们只有求助被称为‘法’宝的佛经了。” 嘉木措:“正因为你们不是佛徒,所以难求难学。” 林森:“我知道佛教众多的典籍确实让人费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