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第一节 告别木里 (第2/5页)
他看到花园尽头,有一个的帐篷,里面有一个王座。据说,喇嘛们每三个月在这里进行一次经课,因此,喇嘛王会坐在王座上面,与喇嘛们辩经面谈。王座的背后,是一幅美丽的观音菩萨的佛像,象征着佛主无限的仁爱和慈悲。 在离开木里之前,偌尔曼又有幸见了木里王一面。这一次,他为木里王照了第一张照片。 为了能有真实的写照,在屋里他为木里王找了一面墙作为背景,正好墙上有象征幸运的大肚子佛像。于是,他让喇嘛作助手,在墙前面放上了宝座,还借助地毯、丝绸和一些室内原有的摆设,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装饰,用这些现成的道具,更显出一种特有的气势。 在拍照时,一个喇嘛恭顺地讲喇嘛王的靴子脱下。随后,木里王便走到宝座前,交叉双腿坐下。屋里的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木里王的脸上原先的笑容收敛了起来,显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他确实和刚才的面貌不同,是由于他作出了严气的正性,所以,屋里的没人走动,十分寂静。 面对镜头,偌尔曼在取景框里看到,木里王的肩上,搭着一条黄色和白色的丝巾,头戴一顶黄色的高帽。但是,出人意料,他的三条犬跳到了他的大腿上,因为木里平常喜欢那样,所以,才有这种照相时意想不到的状况。 为了能使木里王独立成像,有个更好的形象,在偌尔曼的要求下,三条犬还是被排除在外。 就这样,在偌尔曼精心的设置下,木里王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地坐在摄影机前20多分钟,一动不动,让他拍下了很多外部难易得见的照片。这让偌尔曼内心很舒坦。 可是,偌尔曼已经忙碌紧张地满头大汗。当照相结束的时候,木里王象战争凯旋一样,得意洋洋地从王座上走下,面带满足的笑容,这令偌尔曼很感动。因为,这次拍照很成功,使他觉得十分荣幸。 随后,偌尔曼为木里王的军队拍照。 身在房间里的木里王从窗户看着他,他向偌尔曼暗示,并希望偌尔曼为他的用马衣装饰的马匹拍照。 偌尔曼要求除非木里王自己骑在马上,才会拍照。但他并没有想到,木里王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使偌尔曼大惑不解,木里王说:“这里的人很多,不想被人看见,以免失去尊严。” 正当偌尔曼准备收工之间,木里王说他可以让活佛出来,和马匹一起照相,以便满足偌尔曼的心愿,这使偌尔曼特别高兴。因为在这之前,他走遍木里,根本没有机会为活佛照相。 喇嘛们牵出马匹,当马被安排好以后,活佛从房间了走了出来。 在偌尔曼眼里,这个活佛还充满稚气。因为,他是一个18岁的男孩,长着一张娃气英俊的脸庞。活佛身穿一件镶金边的红色长袍,肩上搭着一条绣着圆盘和边角的宽带,显得很有气派。 他走在戴着金制帽子的财政大臣,和一大群喇嘛中间,十分显眼,还有些气度不凡。 在偌尔曼心间,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特殊场面,这个历史时刻,值得用照相机拍摄这激动人心的画面,永久地记录下来。让他稍有遗憾的是,他只能以黑白胶片形式,把它摄入镜头,记录这世人难得一见的场景。这令他十分高兴,这种事情使他牢记心中。 再说,木里王的宫殿,以及宫殿柱子上缠绕着的帘子,竟构成了非常理想的背景。这让偌尔曼工作起来,更加兴致冲冲。 让偌尔曼没有想到的是,当活佛出现的时候,场面突然发生了变化。宫殿前原先那些地位低下的围观人群,便象一阵风似地消失了。于是,偌尔曼便加快了拍照的节奏,尽快地把眼前的情景摄入镜头。 当摄影结束后,他和木里王又亲切地谈了一会儿。随之,木里王宣新任喇嘛摄影师,前来觐见。 这个木里第一个未来的摄影师,可怜巴巴地匍匐着进了房间。 当木里王用手轻拍他的头,表示赐福以后他才抬起了头。并表示愿向象偌尔曼学习摄影方面的知识。木里王听了也满意,并示意他下去好好学习。 此后,木里王表达了让偌尔曼,给他的大臣们和护卫照相的愿望。 偌尔曼领命,满足了木里王的心愿。在他离开之前,木里王送他一块很长的羊毛布料。而且还从左腕上取下他的念珠,放在上面。此间,他们就象好朋友一样地分别了。 离开之前,偌尔曼被护卫领到一个小殿堂里,参观一尊很高大的佛像,其形象很象木里王。吃过午饭,他又被带到了宫殿的广场上,那里熙熙攘攘,大臣们和护卫队已排成两行,在那里等候。队中两个身着红色长袍、金色马甲的喇嘛,看样子是木里军队的指挥者。他们二人,其中一个身强力壮留着小胡子。另一个显得瘦弱,宽大的长袍将他几乎全部包裹。让偌尔曼惊奇不已的是,士兵们身穿豹毛装饰的红色羊毛外套,都显得很自豪,更为罕见的是,他们头上缠着红色的包头巾,脚穿红色羊皮装饰的赤色臧靴,腰佩银质剑鞘的短剑,每人都显得威武干练。 在最后停留期间,趁着谈话间隙,木里王时而与他身旁的喇嘛耳语着什么。但他一双思索的眼睛仍盯住偌尔曼。似乎还有很多问题要谈。 这次,由于木里王使用本地语言问题,首相当了翻译。 此时,他双手合闭,半躬着身子,翻译了木里王的问题。 这是一个使偌尔曼十分惊愕的问题。 木里王:“法国小伙子,我还得问你一个问题,请你如实回答。” 偌尔曼:“好吧,尽我所知,如实回答您。” 木里王:“华盛顿是否离德国很近,从木里骑马是否可以到华盛顿?” 偌尔曼:“德国与美国远隔重洋,离华盛顿有万里之遥,骑马岂能到达?若骑马需先到西昌,再渡过金沙江,抵达重庆,沿江而下,到上海吴淞口乘船,远涉太平洋,才能漂洋过海抵美国到华盛顿去,遥遥万里,十分不易。” 木里王:“去华盛顿远隔千山万水,的确不易!骑马去,我想得太容易!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你?” 偌尔曼:“大王尽管提。” 木里王:“在欧洲,白人是否已经停止互相残杀?他们现在又恢复了和平了吗?” 偌尔曼:“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欧洲暂时恢复了和平,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之中,战争的硝烟一触即发。” 木里王:“那么说,欧洲还不平静,还处于危险之中?” 偌尔曼:“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 木里王:“那我们换个话题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