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五章 传言 (第2/3页)
是当地的豪门大族,或者就是权贵勋爵。”蒋后苦笑叹道:“民间百姓哪里敢如此做啊。” “什么!”朱厚怒目圆睁,片刻之后勉强冷静下来,咬牙切齿说道:“看来是朕稍欠考虑了,怪不得几个大学士这么为难,原来如此啊。” “那儿你打算怎么办?”蒋后劝慰几句后,询问起来。 “国库每年支出一千万石税粮供养他们。他们难道还不满足吗?”朱厚怒道,却没有想过宗室子弟这么多,而且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千万石平均下来,每个人都没有得多少,哪里能满足他们的奢侈之欲啊。 “儿不要动气,小心伤身。”看到朱厚这个模样,蒋后心痛起来,哪里还顾及什么宗室勋爵,连忙说道:“既然是他们不对在先,儿你就下旨清查吧。”经过蒋后安抚之后,朱厚心中的怒火慢慢的散去。 “如果内阁不同意。朕下旨有何用啊。”朱厚恨恨说道,圣旨多次被封驳之后,朱厚也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很憋屈。 “听儿刚才所言,几位大学士并非是反对,只是觉得事情关系重大,不敢轻易决定而已,儿可以再和他们商议一下。”蒋后提议道,虽然不满几人反驳自己地仪注问题,但是她也明白朱厚想处理好朝廷政事。肯定离不开他们。 “如果他们还是不同意呢?”朱厚问道,显然是对几个大学士没有信心。 “那你去问张信,看他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蒋后眼睛一转,轻轻笑道:“如果他想不出来,那就把他留在宫里不准回家,直到他想出为止。” “母后说的是。”朱厚也露出笑容。 “如果再想不出来,那我就把绿绮接进宫去住几天,看他怎么办。”蒋后笑道,显然对自己的主意非常有信心。 “母后。朕想安排张侍读进六部历练一段时间。您觉得如何?”朱厚轻轻的笑了起来,然后对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儿的决定不错。张信确实是应该好好的历练下了,免得总是待在家中无所事事,惹人非议。”蒋后点头同意道。 “那您觉得把张侍读安排进哪部好?”朱厚问道,这个问题困扰他一段时间了。 “儿,这事你可以问下张信自己的意思,或者你也要询问六部尚书,看他们部下是否有空缺。”蒋后微笑提醒道。 “谢谢母后提醒,是朕一时糊涂。”朱厚微笑起来,眼中尽是孺慕之色。 从清宁宫离开之后,朱厚经过坤宁宫之时,心中一动,吩咐内侍宫女直接进去,虽然张太后对自己还是这么冷淡,但是也不妨碍朱厚心里地感激,闲暇之余,摆驾坤宁宫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起来,对张太后的态度也恭敬有礼。 从坤宁宫返回之后,朱厚再次召见几位内阁学士,向他们阐明自己地决心,表示自己已经明白这件事情其中的困难,但是为了社稷和百姓,希望几位大学士可以支持自己。 “既然皇上明白,那也应该知道,此事若是处理不当,会闹出动乱来的。”看到少年皇帝眼中的坚毅,杨廷和心中暗暗叹气,站了出来说道。 “杨学士所言极是,各地的情况错综复杂,若是全面清量,费时费力不说,可能还会有人趁机扰民啊。”蒋冕担心说道。 “事情不宜cao之过急,还须从长计议啊。”费宏也点头赞成说道。 “老臣是赞成皇上主张的,但这件事情只可缓缓图之,或者与朝廷百官商议,集思广益,听取他们的意见再做决定吧。”毛纪提议道。 “既然几位学士都认为事情不可过急,那就暂且放下吧,日后再召集百官廷议。”朱厚平静点头说道。 “皇上英明。”几个大学士欣慰朱厚能听从他们的意见,没有像正德皇帝一样急躁。只有杨廷和眼睛闪过一丝疑虑,这可不像皇帝的风格啊。 “诸位学士先回去吧,朕还要批阅奏折,此事以后再议。”朱厚说道,脸上淡定从容,根本看不出什么异样之色来。 “臣等告退。”几位大臣依令起身告辞。身为阁臣,他们手头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地。 “黄锦,让人把事情告诉张侍读,朕希望听到他的好消息。”待几个阁臣走后,朱厚脸色一沉,放下手中的朱笔,对身旁的黄锦吩咐道。 “奴婢遵旨。”黄锦点头,行礼之后轻轻离开。不久就悄无声息的返回,继续服侍朱厚批阅奏折。 “大人,皇上希望你尽快解决此事?”张府书房之中。一位仆役打扮地人正恭敬的向张信汇报说道。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我要考虑一会。”张信挥手说道,仔细的思考起来,看来内阁的几个大臣还是很聪明地,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不是谁都有这么大的魄力主持这件事情地。 当初杨廷和主持朝政数十日时,不过是恢复弘治旧治。革除正德朝期间的弊而已,就有人心生不满,要除之以后快,而像清查天下田地这样的事情,触动这么多人的利益,这后果不是谁都可以承担得起的,无数的事实证明,一旦触及到权贵地主们利益时候,这些人的怒火可以把任何人毁灭。哪怕你地地位有多么地高,所以张信也只敢悄悄地向朱厚进言,根本不敢明目张胆地上疏,就是害怕受到攻讦。 “既然他们不愿意,那就把他们逼到只许进不许退的地步,看他们如何应对。”不久之后张信心中有了主意,脸上尽快狡黠之色。几天之后,京城地大街小巷谣言四起,虽然说京城里的坊市是消息最为灵通之地。但是什么流言蜚语都是传过就算。过两天就给人们遗忘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候。言论反复被人提起,就算不关心时事之人,经过反复听到之后,也慢慢的了解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更加不用说关系到自身利益之人。 “兄弟,你听说了吗?”酒馆中,好友重逢,一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