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_第一百六十六章 隐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六章 隐患 (第2/3页)

皇帝和大臣也担心边防士兵哗变。

    就是因为朝廷的纵容,所以边陲的将领越来越过份,屡次三番的闹出动静来,以此要挟朝廷满足他们地私欲要求。但是无论朝廷怎么么妥协退让,也绝对不能容忍有人杀害朝廷派出去的监察官员,这次甘肃总兵李隆的行为已经触及朝廷的底线。

    不久之后,已经在家中的张信接到消息,当朱厚将甘肃兵变地消息告诉群臣之后,百官愤然起来。要知道文臣武将是天生地冤家,以前还以大局为重,担心边防有失,所以一再忍让,可是现在李隆却做出类似要起兵谋反的事情,这绝对是不能姑息地。不然朝廷的威严何在,百官怎么能立足于朝堂之上。

    皇帝与群臣地意见难得保持一致,根本没有多言,立即开始商议起该怎么应付眼前的局面来,朝廷之中当然是文官居多,自然非常喜欢纸上谈兵,而且明朝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谋反,其制度也和宋朝一样,是以文官专职武事。真正上过战场的没有几个,出的主意虽然天花乱坠,可是落入知兵事之人眼里,却没有一个可行的。

    看到兴致勃勃吵闹纷飞的朝堂,朱厚再怎么不懂军事,也知道不能轻易听信这些人地意见,江山是自己的,而且甘肃情况紧急,可不是给他们实践理论的地方,无奈之下朱厚只好求助杨廷和这些老臣了。

    说来也奇怪。除去开国之初的那一段时间。大明王朝赫赫有名的军事强人都是一些文人,这虽然与武将没有机会独当一面有关系。但这也说明大明的文人并不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地体弱书生,而且对军事谋略都十分了解,要知道真正面对战场硝烟的时候,并不像嘴上说话那么简单,如果不知兵事的话,在刀光剑影的战争上,谁敢轻言能保住性命。

    以几个内阁学士为例,当年正德皇帝非常喜欢御驾亲征,经过出入危险之地,大学士们为了能见到皇帝,没少往军营里面跑,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对兵事有所了解,而费宏更是在宁王谋反之时,亲自率领民间乡勇讨伐。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无论怎么样抑武重文,但是从古到今,争勇好斗的天性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无论文人怎么不承认,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与武将士兵一样,在战争上证明自己,因为战争是最能表示勇武的地方,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兵书都可是由文人整理保留地,要是他们真的厌恶战争的话,怎么会翻阅兵书,研究行军作战方案啊。

    事实证明几位内阁学士都是临战经验丰富之人,听到甘肃动乱的情况后,根本没有露出惊慌失措之色,脸上充满淡定,接到朱厚的询问后,更是三言两语就拿出解决的方案来,这让兵部尚书彭泽有些失望,要知道这可是显示自己才能的最佳时机啊。

    虽然身为兵部尚书,但是彭泽也知道皇帝对自己似乎有些成见,所以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让皇帝看到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担任兵部尚书是非常合格的,可是几个内阁学士却没有给他机会。

    经杨廷和提议,让陕西按察使陈九畴为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查处许铭案,同时让兵部下令要甘肃各官兵恢复秩序,等候朝廷命令,还请朱厚下圣旨,命甘肃附近各地卫所严阵以待,随时听候兵部调遣前去平乱,朱厚自然点头听从杨廷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些放心不下,传旨下去,让京城三大营官兵将领随时待命。

    嘉靖元年地一月下旬及二月份,朝廷就在平静下面带着几分紧张地气氛中度过,直到甘肃事情顺利解决,动乱的根源李隆及乱军首倡者。全部被处死,边防恢复正常之后,皇帝和群臣这才安然松弛下来。

    这一个多月来,因为甘肃地情况,朱厚再也没有心情和群臣辩论兴献帝仪注的事情,当然朝廷大臣之中也有明理之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会烦扰皇帝,偶尔有不懂事地官员上疏,朱厚也全然不理会,朝堂再次风平浪静起来。

    如春的三月,在阳光的照耀下,积雪逐渐融化,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虽然还带着几分春寒料峭的味道,可是已经让张信感觉舒服许多。早已经习惯南方温暖天气的他,在北方这样严寒地天气中度过数月而没有生病,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也间接说明张信的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工部主事房中,张信惬意的坐在椅子上舒服的看起书来,这让其他主事在心里鄙视。可是却分外羡慕起来,虽然尽量排斥张信,不让他接触各清吏司的事务,可是看到人家整日逍遥自在的模样,似乎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这让主事们心理极度不平衡起来。自己辛苦忙碌,而对方却清闲自在,对比之下岂不是显得自己吃亏了,可是想到处理事务时从中得到的好处,主事们情愿继续辛苦下去。

    “张主事,外面有人找你。”一位差役进来说道,语气之中也不怎么恭敬客气,毕竟低级官吏眼光浅薄势利,见到张信在工部之中没有实权。\\\\\\自然谈不上多少尊敬。

    “知道了。”张信轻轻点头,随手把书一搁,轻悠的走出房外,其实也不是张信地气度宏大,只是在没有触怒自己之前,张信也没有那份闲心去找别人麻烦,带着几分困惑走出工部官署大院之后,张信发现前来寻找自己的却是李构,当下连忙微笑迎了上去。

    “李兄,看你面带喜气。想必今日肯定有什么好事情。”将李构迎到官署客厅之中。奉上清茶后,张信微笑猜测说道。

    “张主事真是明察秋毫啊。”李构笑道:“确实是有一件喜事要告诉大人。经过多次仿制铸造,鲁兄不负大人之托,成功将海外洋夷的火器制作出来了。”

    “那可太好了。”张信自然的露出笑容,可是从攥紧的手中可以知道他现在心里有些激动,自从在军器局那些所谓的洋夷火器之后,张信回去马上派东厂调查清楚其中地情况,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