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五三、大转折 (第1/2页)
王启年与速罗海的会面材料两份。在大约半个月之后便呈到了赵与莒的面前。这两份材料一份是王启年的自述。另一份则是天子派在军中的文宣官的密奏。 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如今大宋军队中多出了一个职务。那便是文宣。百人以上的部队当中。必设有文宣职衔。他们除了要同普通士官一样摸爬滚打指挥作战。还有一项职司。便是对官兵将士进行忠君爱国教育。故此。无论是近卫军还是禁军。都不会出现将领私兵的现象。通过文宣官。一个最普通的小兵。都可以感觉到皇帝的关注与关怀。文宣官不介入军队指挥。他们是监军。但又不能对主官的军事决策产生掣肘。可是有关主官的一些重大事情。他们必须通过军队文宣系统向上级报告。直至传到兵部和皇帝手中。 两份材料内容大体一致。赵与莒对于王启年的机变还是相当满意。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颇具政治头脑。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喜欢将自己的智慧浪费在政治上。这一点与李邺不同。 “陛下。时间到了。” 一个博雅楼侍学士恭敬地进来行礼。提醒他时间。在赵与莒身边。有六个博雅楼侍学士。专门负责协助他处理政务。这六个人最年长的刚过四十。而最年轻的则过了三十。强又有一定政务经验的。他们野心勃勃。对于能在赵与莒身边为官感到庆幸。只要表现得好。他们便能简在帝心。日后飞黄腾达不可限量。 “人都到齐了么?”赵与莒随口问了一句。 “人已齐至。无一人缺席。” 这是一种朝堂大会。但又不是大朝会那般正式。而是赵与莒将朝中各部主官和九卿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讨论有关官制改革地问题。官制改革之事魏了翁首先提出来。原本是体现士大夫们的意愿。通过增加朝廷部门。将被皇帝收揽去的权力再次分回来。但是。赵与莒借口事关重大。需得经过充分讨论再做决定。令报纸将魏了翁的奏折发了出去。 这就意味着。原先在临安的这些出身于浙、闽的士大夫想独自控制官制改革的想法破灭。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越多的利益纠纷。而越多地利益纠纷。便让士大夫作为一个整体越发涣散。 不过。一直拖下去也不行。故此。赵与莒已经连接两周都召开有关官制改革的议事会。地点便放在博雅楼新建的副殿内——这座新建地大殿严格来说只是一个会议厅。可以坐上百十号人。正适合赵与莒开会所用。 “走吧。” 赵与莒并没有急着去。身有的时候他必须有意迟到一点。提醒朝臣他虽是宽厚。却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威的人。 “陛下。今日能否定下官制改革之策?” 会议开始不久。赵葵便迫切地问道。他算得上是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了。 赵与莒淡淡一笑:“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官制须得改革。这已经是公认之事。但如何改法。只凭我们这些人便做出决断。未免有些草率。此事亦不急于一时。多议一议。争取拿出一个照顾到各方便利益的万全之策岂不好?” 他绕了半天还是一句话。那便是不忙着做决定。赵葵脸色微沉。垂首不语。心中却甚为奇怪。不知道天子究竟为何拖延。若说是为了分化士大夫。那么托了这二十余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若是还有其余目地。究竟又是为什么? 赵葵有些伤脑筋地抚着前额。因为都是坐着的缘故。他这个动作并不显得失礼。他实在是跟不上这位天子的思维方式。当初缉捕赵景云时便步步落后。如今还是这般。 他又看了赵与莒一眼。皇帝仍是不动声色地坐着。倾听臣子们挨个发言。手中还不时拿笔在纸上记下众臣发言的要点。似乎重视每个人的意见。 实际上陛下根本不在乎任题之上都是固执己见。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似乎每次他固执己见的结果都证明他是对的。 想到这。赵葵突然有些迷茫。他对于大宋的忠诚自是无庸质疑的。对于赵与莒本人地忠诚也是一般。但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士大夫。他有着自己的立场。他并不认为赵与莒一定是错的。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选择可能对于大宋和天子更好。 是的。这世上地选择。原先不仅仅是对与错那么简单。即使是对的。也有更对的存在。 赵葵失神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赵与莒在转动着手中的笔。这是他一个小习惯。当他不安和不耐烦的时候便会飞快地转动着笔。那笔象是活了过来一般。在他的指背间跳跃穿梭。至少转动了小半分钟才稳稳地停在了他的拇指与食指之间。 赵与莒心中并不象赵葵看到的那么平静。相反。他这些时日心中充满焦急。 拖延一下时间、挫挫士大夫们意图掌握官制改革地锐气。并不是他唯一地目的。否则他根本用不着将魏了翁地奏折明发天下。他还有一个目的。便是借着这个机会察看一下地方官员。特别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员们是否具有政治敏感性。若是他们有。那证明赵与莒推进政治改革的时机已渐成熟。如果没有。那么就只可是直到现在。他所期望的事情还没有发生。这让赵与莒很是不安。旁人不说。连耶律楚材、赵子曰这些从流求出来的地方大员也没有领会到他的意图。实在让他有些失望。 这场争斗。虽然没有硝烟。没有刀光剑影。流地却依然是英雄血。若只是靠着赵与莒一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他需要有一支紧紧团结在他身边的力量。 一个近卫军士官悄悄出现在他身后。永远跟在他身边的龙十二看了那士官一眼。士官将一张纸交到了龙十二手中。龙十二又转呈给了赵与莒。 朝臣都安静下来。这个时候被送到赵与莒手中的。应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